马中骏 中国故事,东方审美,世界表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马中骏 中国故事,东方审美,世界表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马中骏,男,1957年7月生。出品人、制片人、编剧。慈文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兼职教授及MBA实践导师。代表作品:《花千骨》《老马家的幸福往事》《射雕英雄传》《西游记》《青盲》。个人荣获第六届中国创意产业年度大奖中国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奖(2011年),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出品人称号(2011年),金骨朵网络影视盛典网络影视行业杰出贡献奖(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口碑榜最佳董事长(总裁)奖(2016年),微博电视影响力盛典影响力人物奖(2017年)。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祖籍是浙江东阳,是个出匠人的地方,我父亲就是个木匠。1949年,父亲带着一家老小迁徙到上海。因为爸妈出来得早,印象里家中亲戚来上海会把我们家当作一个中转站,所以小时候家里特别热闹,像个客栈。我有三个哥哥,我和最小的哥哥就相差了八岁。大哥学医,二哥学建筑,三哥学外语,一家人都跟影视文学八竿子打不着,全家只有我一个学文,而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走得远,完全得益于时代的变迁。

小时候我就是个很淘的小孩儿,三年级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的表哥带来两箱书放在我家阁楼,都是一些世界名著。他当时就叮嘱我别动那些书,但越不让动,我的好奇心越强,把皮箱打开之后翻开一看,就产生了兴趣,那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我不仅自己读,还跟小伙伴们换着看。因为换书有时间限制,一般能停留在手中也就两三天,我没书可看的时候就扣押着人家的书,一直到人家把新书拿过来我才把旧书还给他。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大嫂的邻居——复旦外文系教授的儿子,那是个书虫,比我大八九岁,我们两家之间的距离刚好是公交车的两个终点站,他每周都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还书。他跟我一直交换到了1976年,直到后来有大量书可以买才停下来。我看书跟他也有很大关系,他是我的书源,也是我的老师。也是在那时,我锻炼出了快速阅读的能力。现在出于职业习惯,通常浏览的时候会看得很快,喜欢的话再细读,第一遍看人物,第二遍看情节走向,第三遍看叙述角度。

中学毕业后我在上海市政修路。1978年的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儿时的玩伴孙吴。他邀请我去看他担任美工的话剧《沉默》。后来,这部剧改名为《于无声处》,轰动全国,孙吴也红了。我就想:“这样就能出名啊?我也能写剧本,也能出名啊!”于是我就去找孙吴,让他找一些剧本给我看,之后又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总工会联合举办的一个编剧研修班。在那儿,我遇到了《于无声处》作者宗福先的老师、中国话剧奠基人熊佛西的亲授弟子曲信先。在曲信先老师的指导下,我学到了许多戏剧写作技巧,并且积累了很多经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都知道那时大量的作品束缚了人的自由和正当欲望,所以那时王朔、莫言等年青一代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对人性禁锢的批判、对正当欲望释放的赞美。他们的思想超越了主流意识,标新立异并具有前瞻性。后来我写了一个独幕话剧,叫《屋外有热流》,发表于当时中国文学刊物中最好的剧本类月刊《剧本》,在国内造成极大轰动,并获得1980年首届全国优秀剧本奖。那时候我的很多作品都相当有争议,比如之后的《街上流行红裙子》《海滩》等,这些有棱角、有生命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每一个创作者需要把握的底线。

最开始做剧的时候,还有10集左右的中篇电视剧。随着中国市场化之路的开始,室内剧、情景喜剧、青春偶像剧、电视剧频道和捆绑广告的出现,令中国电视剧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随着日播和广告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中篇电视剧渐渐消失,电视剧战线逐渐拉长。后来我觉得当编剧的话语权不够,导演和出品人对作品的决定权更大,所以在90年代初期开始涉足影视制作领域。1997年我就职于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担任常务副社长,当年出品的《百年沉浮》,我在其中就担任了导演、编剧和制片。

2000年我创立了慈文传媒,当时港台武侠剧席卷大陆,但在我看来当时港台剧的制作水平比较一般,后来广电总局颁布了“港台剧退出黄金档”的政策,使国产电视剧创作进入新的调整期,那时候我就有预感,中国大陆自己的国产武侠剧一定会流行起来。因此,我收集了一批武侠小说来改编,拍摄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小鱼儿与花无缺》等大陆第一批武侠剧。2007年开始,我暂停了武侠剧的制作,原因不是武侠剧没有市场了,而是想法枯竭了。从我内心的创作愿望来说,我一直不想做墨守成规的剧。所以不管是题材还是拍法上,如果没有特别好的想法,干脆就不拍。武侠剧非常考验人的想象力,未来我们想出了新的招数,还会继续拍。

紧接着,网络小说刚刚进入PC互联网发展高峰,那时我已经意识到网剧的机遇,新浪读书排行前几名的网络小说,都被我收入囊中。截至2015年,慈文传媒的IP储备量就已经达到60多部,在一定程度上为现象级大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015年《花千骨》播出的时候正值暑期档,许多人都觉得日播的形式似乎更符合《花千骨》的受众群体。但是在我看来,一直以来国产电视剧长期存在过剩现象,周播剧可以拉长一部电视剧的产业链,带给观众期待与互动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的话题量和粉丝。事实证明,《花千骨》的成功对于周播档成熟化的推进,对于产业链的开发,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付费也是我一直比较看重的部分。2015年《暗黑者》就以付费观看的方式推出第二季,在当年便取得了14.28亿的播放量,急升骨朵年度十大网络剧前三,同时还开辟了“中插广告”这种全新的广告模式。这样充满创意的广告模式在2016年为《老九门》带来了四五千万的收入。我认为,这一消费模式,是未来打破“TOB”的广告模式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是视频网站能比较快变现的重要途径。

不管是付费还是周播,不管是新生代的网生内容制作公司,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牌制作公司,都有平等的市场机会,作品本身“以质取胜”才是根本。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或者因为内容而成为平台的付费会员,就能证明制作商的实力,赢得市场。只有真正去感受用户的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这方面,慈文传媒一直坚持着“精品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持续推出题材丰富、内容创新、传播正能量的一系列优质作品。

与此同时,内容制作方也面临着挑战,以前是以卖出剧为原则,与播出的好坏没有太大利益关系,但当用户来为内容掏钱买单时,竞争的门槛会越来越高,从而倒逼制作出高水准作品。网生代的需求难以一言概之。市场细分,是我们的第一个基本判断。随着市场细分,各类网生作品都会有它的市场,网生群体有无限广阔的空间,要成功,必须找准某一个口味的人群。因此我们慈文在2016年先后分出以男性向题材、女性向题材等以受众细分的内容布局,注重视骊影视、蜜淘影业、微颗影业等年轻化业务团队的建设,打造多类型业务团队。2016年的《老九门》就是视骊影视制作的,2017年的《楚乔传》则是蜜淘影业制作的。

《楚乔传》这部改编自著名网文的女性励志传奇古装剧在2017年以429亿的网播量完美收官,不仅在国内引发全民追剧的热潮,在海外同样收获了许多观众,美国知名视频播放平台YouTube字幕版正版播出观看次数屡创新高,订阅用户快速提升到了18.3万,海外卖价是2015年热播剧《花千骨》价格的三倍以上。不少国外字幕组也将中国作品自主翻译上传到国外网站,《楚乔传》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侵权现象虽然对内容和平台方并不算好,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产品通过这样一种特别的渠道输出自己的文化,应该自豪。文化作品相当多是快消品,必须在当下进行孵化和传播。我们阻挡不住这种文化输出,等“养大”之后,我们就能获得很好的版权收入。如果中国演员面孔能够被全世界所熟悉,那未来中国演员就能够在国外作品和合拍片中做主角。

接下来,我们将会巩固主要的话语内容销售区域,与全世界一流的制作、播出平台合作,借水出海,走出华语区,力争在三至五年内诞生两到三部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作品,在新兴的海外视频平台推出以年轻受众为主、由中国团队领头的网络大电影,打响中国文化,继续担起作为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的重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在未来创作生产的行动指南,在今后的持续发展中,《大秦帝国》《弹痕》《孙子兵法》等一系列深入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以人民为主角讴歌时代精神,继续大跨步“走出去”的作品已经列入慈文的规划视野,坚持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发掘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致力于“中国故事,东方审美,世界表达”,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