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振江 为中国士兵塑像

明振江 为中国士兵塑像

明振江,男,1953年3月生,毕业于中央党校。出品人。曾任总政治部文化部文化影视局副局长、局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曾多次担任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连续八届担任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委会主任。曾负责组织领导全军各大单位的电视剧创作生产、审查播出、宣传评论和评奖工作。组织创作拍摄80余部1900多集电视剧,代表作品:《士兵突击》《雄关漫道》《八路军》《解放》《幸福像花儿一样》。个人荣获全国德艺双馨电视文艺工作者称号(2007年),全国电视优秀出品人称号(2008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组建的第一批国有大型电影制片厂,在60多年的岁月里,拍摄了3000多部各类以军事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记录讴歌了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艺术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和国将领和英雄模范、普通士兵的典型形象。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八一军徽伴随着嘹亮的军歌,成为党领导人民军队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的形象标志,成为中国影视界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喜爱的经典品牌。尤其是军事影视塑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了穿越时空的影像记忆,既独树一帜又历久弥新。

从2001年8月至2012年4月,我有幸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在这个光荣神圣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年零八个月。这期间,恰逢世纪之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化领域中最突出的影视产业竞争异常激烈;这期间,又是上级交给八一厂拍摄反映解放战争历史进程的重大题材影片《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系列电影相继完成之时,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和领袖人物方面树立起了影视创作的高峰。但是,我感到八一厂还缺少反映当下、反映时代、反映军队建设的基础和主体——士兵的影视作品。我和厂党委一班人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坚持方向、坚守阵地;服务战场、适应市场;开门办厂、广招人才;影视结合、力推精品”的思路;坚持“姓军为兵”的创作方向,坚持“与时俱进”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把创作重点转到现实军事题材为主上来,转到影视结合共同发展上来。

经过调整改革的“阵痛”,依靠广大创作人员和全厂同志锲而不舍的艰辛努力,我们相继推出了一批反映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方面以《冲出亚马逊》为代表,这是第一部表现我军特种兵走出国门参加反恐维和训练的现代军事动作类型片;表现和平时期我军官兵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救援三部曲《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惊天动地》;表现空军试飞员训练生活的《歼十出击》;表现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和宇航员生活的《飞天》等。电视剧方面以《士兵突击》为代表,这是第一部表现我军普通的农村入伍的最基层士兵砥砺成长、注重描写人物心路历程的类型剧;表现从战争年代转入和平时期保持革命军人本色的《军歌嘹亮》;表现特殊年代军队文工团生活的《幸福像花儿一样》;表现我军基层官兵改革练兵方式、谋划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争目光》;表现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受伤、身残志坚的战士获得真挚爱情的《今生欠你一个拥抱》;表现两代军人艰苦戍边牺牲奉献的《在那遥远的地方》等。这些影视作品,植根于火热的部队现实生活,汲取流淌在军营生活里的本真营养,进行影视语境艺术再造,特别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意境的营造,使现实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艺术感染力、思想穿透力和传播影响力。这些影视作品,在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八面来风中,没有迷失方向,坚守了军事影视的品牌和特色,唱响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一部值得认真总结经验和给人以启示的电视剧作品《士兵突击》。2008年1月,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永恒的中国士兵雕像》,文中提到:对一部作品的定性评价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假以时日,《士兵突击》应该能够稳步地走向经典。该剧成功地用影像的方式为中国士兵塑造了一座永恒的雕像,这座雕像是一座像罗丹《地狱之门》那样的群雕,许三多像《思想者》一样,是这座雕像的中心和引领者。《士兵突击》这座艺术含量极高的群雕,凝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端时期中国人身上独特的精神气质,它所昭示出的“不抛弃、不放弃”“集体认同”“团队精神”“英雄主义”等思想观念,必将能够引领当今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作为决策投拍这部电视剧的出品人,抚今追昔,回想当初,确实没有料到《士兵突击》播出后会“火”到这种程度,会“燃”到现在仍热。全国各地电视台相继播出和反复重播几百遍,仍然有很高的收视率。囊括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金鹰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军电视剧的“金星奖”、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等诸多奖项,还荣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视节优秀作品奖。一部表现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电视剧,能在日本这个曾经历史上侵略中国并以战败告终的国家电视节上获奖,还是别有一番特殊意义的。美国五角大楼的高级将领也向我军事代表团索要《士兵突击》的碟片,提出要以此研究当下的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近十年来,《士兵突击》持续发力并热度不减,说明一部电视剧品格和质量是决定一切的。

《士兵突击》是一部有道德、有筋骨、有血性、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总结创作拍摄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三个好”和“三个真”。第一好是剧本好。最初,是我厂三环音像社社长张谦同志向我力荐这个剧本,我看了前三集后就被打动,本子写得非常扎实,军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立即告诉张谦同志破例先期购买了剧本版权。编剧兰晓龙本身就是军人,他专门深入基层连队生活了大半年时间,与士兵一起同吃同住,摸爬滚打,称得上是真正了解了士兵,才能写好士兵的剧作家。第二好是导演好。康红雷导演出身于军人世家,有深厚的军旅情怀,有执着的艺术追求,他曾执导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民工》等优秀电视剧广受好评,他有着过人的艺术才华和创作的潜能。第三好是主创队伍好。制片人张谦有敏锐捕捉题材和统筹运作制片管理的经验,担任制片的成功作品有《新敌后武工队》《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等。主演王宝强是具有天赋的本色演员,由他出演许三多是该剧成功的关键。与他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一大批年轻的实力派演员陈思诚、段奕宏、张译、张国强、李晨、邢佳栋等各具特色、各领风骚。这样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从《士兵突击》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影视演员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此外,该剧的摄像、美术、化妆、置景、道具和后期剪辑、录音、作曲的创作力量也配置优化、制作精良,确保了该剧整体品质提升。

该剧的成功还基于“三个真”。第一真是“真心热爱人民军队”。文艺是塑造人心的工程,首先创作者要自己用真心热爱塑造的对象,热爱是成功的基础,对人民和人民军队只有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才能由“身入”到“心入”,真心投入创作的具体实践。第二真是“真实反映部队生活”。生活是创作的镜子,军队的基础是士兵,士兵有信仰追求,有励志奋斗,有欢乐忧伤,也有个性张扬,要真实地反映部队生活,就要深入基层战士之中,体悟士兵的真情实感,摸透士兵生活的本质和底蕴,变成剧中感人故事和生动形象。第三真是“真情塑造军人形象”。真情实感往往是决定作品成功的关键,《士兵突击》是一部贯穿着真情实感的力作,对中国士兵成长经历和典型形象的生动精细雕琢,使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有血有肉、鲜活有力。典型人物形象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的高度。

回顾为了前瞻,经验以利再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号令,并着重指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广大影视创作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创新创造,努力拍出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奉献给波澜壮阔的伟大新时代和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拼搏奋斗的伟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