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红 我和电视剧的那点儿往事
凌红,女,1970年10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播出运营者、广告人、策划人、出品人。曾任广西电视台副台长。代表作品:《滚滚红尘》《鸳鸯佩》《幸福请你等等我》《暗战危城》《陆军一号》。作品荣获第十一届中美国际电影节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优秀主题电视剧金天使奖最佳优秀作品奖。
尽管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于1958年,但在绝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对电视剧的了解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在此之前极度贫瘠的中国家庭还没有普及电视机。我有关电视剧的第一个记忆是小时候邻居家小窗口里飘出来的《敌营十八连》主题曲《曙光在前头》,因为每次音乐都放得很大声,而且一放音乐就有很多人挤进去看。那时候拥有电视机是无上荣耀的事,邀请来家里看电视比现在请吃大餐更有面子。所以尽管画面很小,往往音量总是调得很大。而第一部真正让我着迷的电视剧是日本的《排球女将》,因为受这部电视剧影响,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排球队并成为主力,每天苦练排球,一度幻想自己真的能依靠练习打出“晴天霹雳”,这是少年时代的我对电视剧最美好的记忆。
在整个80年代,我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有关电视剧的记忆是无比单纯而美好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时候全国人民一起追同一部剧是常态,一是因为播出电视剧的频道非常少,根本没有什么选择;二是电视剧的数量也屈指可数,而且制作周期很长。那真是一个电视剧市场春风化雨、生机勃勃的年代,巨大的市场空白加上一批工匠精神的电视剧创作者,造就了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至今难以超越的电视剧经典之作。从《红楼梦》到《四世同堂》,从《蹉跎岁月》到《渴望》,从《上海滩》到《射雕英雄传》,伴随着每部剧的播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被所有的观众深深记住了。
第一次有幸从事与电视剧相关的工作是1998年,我从电视台新闻部调到了总编室负责电视剧选片与采购,准确地说那时候一半是“采购”,一半是“交换”。各家电视台互相交换各自拍摄的电视剧,然后统一结算磁带费,没有复杂的版权合同,就一张类似表格的纸上面注明电视剧的名称集数和磁带费,随节目一起寄来寄去,便可以在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播出。购买电视剧的播出费用也非常便宜,我记得当时有部剧叫《激情燃烧的岁月》,看完样带觉得非常好,对方也只开价每集4000元(省级播映权)。这部剧播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越来越多的电视台意识到一部优秀电视剧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市场的那只手通过制播分离的方式唤起了电视剧产业的快速崛起。
如果说八九十年代是电视剧生产的春天,21世纪之后的十多年则是电视剧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方面专业的制作公司迅速崛起,电视剧内容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大量的人才、资金聚拢到这个行业,巨大的市场回报开始涌现。2004年起,我有幸从广告人的角度更为直观地见证了电视剧市场的强大爆发力。一部好的电视剧往往会带来非常可观的广告回报,而广告主的认可本质上来源于市场对电视剧的认可,这反过来催生了电视剧内容生产的更大发展空间。广告专业化的营销模式为电视剧的专业化生产提供了极好的平台,记得当时为了打造“女性特色广告营销模式”,我尝试着专门在卫星频道推出了好几组针对不同年龄女性观众的电视剧场,没想到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广告主的高度认可。性价比高的电视剧场为不少电视台带来了高额的广告回报。这个阶段电视剧品质和价格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高回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风险。记得每年电视节就像一个信息汇总中心,大家都在议论有多少公司通过拍电视剧获取了高额回报,还有多少公司也因为拍剧亏得不见了踪影。
最无情的是市场,最有魅力的也是市场。当新兴的互联网视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观众眼球后,电视剧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震荡,马太效应凸显,过去完全不敢想象的头部电视剧单集价格一次次被市场刷新,而越来越多中等品质的电视剧面临着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空间。有不少电视人说,现在的电视剧市场越来越华丽,越来越充满流量,也越来越浮躁了,也许浮躁之后就有清流,超越浮躁方能回归本质。
电视是一个时间的工具,作为和中国电视一同成长的一代电视人,非常有幸能和电视发展的每一个片刻同喜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