芶 鹏 创作散记
芶鹏,男,1956年9月生,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制片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曾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代表作品:《绝命后卫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湄公河大案》《营盘镇警事》《陈云》。多部作品荣获第十三、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我在广播电视行业30年,接触过众多各类艺术家、电影电视剧制作者和管理者。从普通观众的视角,近距离局外人的旁观,到作为从业者的亲身体验,我对电视剧行业有多重视角的观察、体验和感悟。这个行业外表光鲜亮丽,内里艰苦卓绝;呈现出来的是感性艺术,制作时则必须理性运筹;创作时显现个人气质风格,制作时则要求团队作业的协同共进;制作流程的各个环节有充分的自由度,实则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要求,又要满足受众市场的需求;而不同的受众群体又有着不同的观剧偏好。
将上述种种两极对立统一起来自然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说,电视剧创作、制作很难,这在我真正做电视剧的时候深有体会,也是在以别的身份看电视剧的时候所没有感知的。但是“难”不应该成为出产烂剧的借口。
当我开始参与电视剧制作时,我想的是如何做出好剧、精品剧。下乡当知青、部队当兵、机关管理工作的人生历练,看似不那么专业的背景却成为我从事电视剧制作的坚实基础。本科的历史专业成为我选题的突破口,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后拍摄的人物传记电视剧做了梳理、分析,撰写《1982—2011中国人物传记电视剧的演进》一书,随后制作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陈云》《上将洪学智》《营盘镇警事》等多部人物传记电视剧。一部部剧做下来,虽然每部剧遇到的困难不尽相同,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有迹可循的,就是要形成良性的创作机制。
在拍《节振国传奇》时,我跟导演雷献禾开玩笑说,我只负责“本子、班子、票子、厨子”,其他都由你负责。“本子”是剧本,是指找选题,抓本子。在给编剧充分创作自由的同时,下力气组织团队辅助编剧采访,约请顾问、专家讨论打磨剧本,提升创作质量。“班子”是组建创作团队。仔细查询论证,请来如编剧钱林森,导演金韬、董亚春、安再军,作曲雷蕾和程池等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剧目的创作。“票子”是资金,对资金的合理使用,对制作成本的控制和配比需要精心安排。要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花在值得花的地方。《湄公河大案》的陈宝国演技精湛,收获高收视率;《营盘镇警事》的张嘉译,演活了基层民警的小人物大情怀;《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马少骅传神演绎了伟人风貌;《绝命后卫师》则在搭景制作上大手笔投入,为高度再现战争的惨烈用了两吨TNT,一万发子弹。“厨子”是保障剧组伙食好,代指的是创作团队保有精细打磨的工匠精神,同时保持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保障好全方位的后勤服务。
当下,网络视频平台发展迅速,网剧成长势头强劲。特别是近几年,各大视频平台引入美剧、英剧等优势资源,培养起网友看剧的品位和兴趣,从而提升了观众对国产剧的质量要求。面对网剧的冲击和审美提升、口味多元的受众,电视剧制作人该如何应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网剧,内容是根本,也许很快我也会涉入网剧的制作,但不会因为播出平台的改变,改变对作品的态度,改变对内容品质的追求。简言之,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拓展市场的眼光,坚守的是大众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规律,始终秉持我在电视剧创作时遵循的“阳光、力量、智慧、希望”的创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