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冰 坚守后的思考

杨玉冰 坚守后的思考

杨玉冰,男,1951年5月生,先后毕业于上海大学、凤凰国际大学EMBA。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上海君春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曾任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总经理,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兼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三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总裁。代表作品:《儿女情长》《忠诚》《朱元璋》《逆水寒》《沃土》《三进山城》。个人荣获中国广播影视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中国电视艺术50年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出品人称号(2008年),第六届上海市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11年),第七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11年),中国电视剧产业20年群英盛典突出贡献制片人称号(2011年)。

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60年的辉煌岁月,制片行业伴随着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为电视制片这个行业的发展壮大而欢欣鼓舞,为中国电视剧制片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骄傲和自豪!

回顾我20多年来参与电视剧制作所走过的路,这一切似乎都在眼前。

我真正加入电视制片这个行业还得从中国影视行业实施体制和机制改革说起。1985年,我从部队转业至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有幸参与了将上海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电影发行放映院线——永乐院线的组建和运营,参与建立从制片、发行、放映、音像制品及相关产业开发的一个完整产业链的购并和建设,为此后深入参与影视制作奠定了基础。在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我及我所在企业完成了从制片、发行、放映一条龙,影视一体化第一阶段的创建和发展,这一阶段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比较扎实和快速,但在影视制作方面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经验相对都比较薄弱,尤其是电视制作。

随着市场经济市场的深入变革,199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上海影视行业合并重组,决定以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为母体,将上海电视台所有的电视剧制作部门和东海影视基地划归到永乐,加上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骨干,组建了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有限公司。这一组合进一步完善了永乐追求的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的格局,使永乐在产业结构的完善上实现一次飞跃。

我参与组建了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并以企业法人代表的身份出任总经理,组织电影和电视制作生产成了我工作的重中之重。永乐影视集团除上海永乐股份有限公司专营电影发行放映、电影院线运作及与电影相关联产业外,集团所属电视制片以张戈为首的电视制片一公司、以李莉为首的电视制片二公司、以蔡永瑞为首的求索影视制作社、以孙雪萍为首的创新影视制作社、以沙如荣为首的开拓影视制作社、以杨时文为首的海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葛洪发为首的永乐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总计七个影视制作公司,和以集团副总兼文学部主任黄海芹为首的文学部、以集团分管制作生产副总江平率领以斯民三为首的创作生产管理部,真可谓各路英豪会聚在一起,兵强马壮,整装待发,专门从事影视创作生产。在此期间我有幸与著名文学编剧黄海芹、斯民三、杨时文、李云良、李晴宇、王丽萍、何晴,著名导演张戈、李莉、张弘、富敏、何伟及著名影视制作人江平、孙雪萍、蔡永瑞、沙如荣、葛洪发等携手共进,这一格局直到2001年上海影视再次重组大集团而戛然而止。

从1996年7月至2001年年末,永乐影视集团共创作生产电视剧107部(1652集),如《儿女情长》《若男和她的儿女们》《我想有个家》《哎哟,妈妈》《嘉靖君游台湾》《真命小和尚》《上海沧桑》《忠诚》《张闻天》等,都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创作和生产经营进入了良性循环。

2001年8月,为迎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海影视行业又一次实施重组,将上海原本互有竞争的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和上影电影电视集团、上海动画集团、上海美影、科影等影视企业合并成大一统的上海电影集团。我任新组建的上影集团副总裁兼永乐股份公司董事长,分管集团行政和技术工作。合并后的一段时间,我深感一切都变了,电视剧的生产也进入了历史的低潮,原先努力拼搏实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已经无法实现,我也完全没了往日的激情和感觉,我深感我在国有体制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需要有激情,需要有感觉和动力,而这一切需要在实施创作生产的第一线才能得以找回。我在领导最终理解和支持下辞去了公职,彻底“下海”,探索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组合起来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路子,寄希望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为影视事业繁荣发展而努力。

2002年我离开上海电影集团后,顺应影视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扶植,先后组建了上海三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三元影视有限公司和上海君春影视有限公司,并在公司任总裁和总制片人,倾全力投入影视的创作生产。在将近15年期间,三九文化拍摄电视剧11部(307集);三元影视拍摄电视剧17部(518集),主要有《大马帮》《逆水寒》《第101次求婚》《沃土》《爱在离别时》《楚汉风流》《向天真的女生投降》《朱元璋》《缉毒英雄》《真情给你》《缉毒先锋》《苏东坡》《缉毒精英》《红颜的岁月》《乱世新娘》《别对我说谎》《三进山城》《二十四道拐》等。这15年来,我以一个普通电视制片人的身份集合社会资源组织创作生产了总计28部(825集)电视剧,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尝遍了影视创作生产的酸甜苦辣。

回顾先后在国有企业和民营机构电视制作摸爬滚打20多年的经历,无论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无论碰到怎样的艰难困苦,我始终对我从事的事业不离不弃、坚守到底,坚守我崇尚的事业,坚守我心中的理念,坚守我的职业道德和从事创作生产的责任底线,坚守我向许多为这个行业而努力奋斗的前辈和同行认真学习的初衷。在这近2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悟出一些切身感悟,愿与同行分享和交流,希望自己的体会能为同行做些参考。

一个好的制片人必然会面对多种复杂的环境,无论碰到多少艰难挫折,无论工作环境怎样改变,都要始终坚守岗位、坚守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市场在发展,时代在发展,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追求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合格的制片人一定是时尚的创造者,而不是跟风者。要勇于、敢于、善于突破自己;突破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突破自己已经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突破自己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突破自己传统的工作作风;其中最重要的是突破自己的观念。必须审时度势、义无反顾地去争取新的市场、新的突破、新的利益、新的成功。

制片人必须坚持不懈地狠抓影视项目策划,以成功的策划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最终赢得市场。成功的项目来源于成功的策划,成功的营销也建立在成功策划的基础上。

制片人任何时候要主动、自觉地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创作生产规律。坚守诚信为本,质量唯上。大家常说市场变化无穷、捉摸不定,其实市场就是服务,就是质量,要有精品意识。电视市场上永远不缺一般的作品,缺的是优品和精品,诚信和优秀作品永远是制片人的招牌和品位。

制片人要善于不断完善自己的制片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定要坚持在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精细化管理,有些时候大目标、大方向都正确,而在细节上的一系列失误,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以致功亏一篑。

市场经济总有许多诱惑,千万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地做大做多。每一个影视企业,每一个制片人情况各有不同,可持续稳定发展比做大做多更重要。完全市场化的影视制作面对非市场因素还有很多,且在短期内无法逾越,因此要量力而行,做精做细。

我从事电视剧制作20多年了,近几年来越做胆子越小,成功不可复制,一切需要从头开始。现在策划和制作每一个项目都始终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也许是我老了,但还是将这种感觉与同行分享借鉴,祈盼同行的进步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