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光 电视剧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奇葩——回顾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
杨伟光,男,1935年11月一2014年9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出品人、策划人、播出运营者。曾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总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代表作品:《开国领袖毛泽东》《三国演义》《水浒传》《外来妹》《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家有儿女(系列)》。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代表著作:《电视改革论集》(1995年)、《电视论集》(2000年)。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是当代中国文艺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内容是有严格界定的,主要包括:反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党领导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重大事件;反映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生涯和光辉业绩。
为加强和规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1987年2月4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组长为原广电部副部长丁峤同志,1996年8月15日,中宣部对重大题材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由我担任组长。20多年来,重大历史革命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根据中央有关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工作,积极探索,严格把关,热情扶持,涌现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视剧,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为总结十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经验,1997年7月31日至8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创作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要抓党的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运用影视艺术手段形象生动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领导小组认真地梳理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大斗争和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些作品不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不仅要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而且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多样的视角,时代的高度,对历史有新的开拓、认识和发现,从而把作品引向深入,给人以启迪,成为昨天与今天的对话,历史与未来相通的桥梁,催人奋进的动力。从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掀起了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日出东方》《南昌起义》《红色摇篮》《长征》《延安颂》《新四军》《八路军》《中国命运的决战》《解放》《东方》等。
另外,还有一批反映领袖人物和革命先辈的优秀作品。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元帅》《少奇同志》《青年邓小平》《陈云在临江》《任弼时》《张闻天》《叶剑英》《乌兰夫》《陶铸》《董必武》《彭德怀》《陈毅》《彭真》《方志敏》《王震》《贺龙元帅》《罗荣桓元帅》《李立三》《恽代英》《赵世炎》《萧劲光》《王树声》《徐海东》《黄克诚》《许世友》《李克农》《潘汉年》《叶挺》《陈赓》等数以百计的作品。
这些代表作品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是选题重大,全景式、多角度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胜利。
我担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后,一位领导同志告诉我,要抓住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最能证明中国共产党英明、正确的事实,用影视艺术手段加以生动地表现,给人以重要影响。我认为这个意见很对。20世纪80年代,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作品大都题材小,篇幅短,以短篇、中篇为主,长篇很少。少数长篇,也不敢涉及波澜壮阔的重大革命斗争。
电视剧《长征》是大制作的一个代表作。长征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壮举。此剧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奇迹、壮举,给人们极大的启迪和教育。红军长征的胜利,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理想,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时期,“长征精神”是宝贵的财富,革命时期需要,建设时期也需要。所以,播出时创造了高收视率,中央电视台首播时收视率达10%,北京台重播时收视率达20%。可见,剧作传播的“长征精神”是有普遍意义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人,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无往而不胜。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全方位反映抗战时期延安共产党人奋斗史的电视剧《延安颂》和反映波澜壮阔的三年解放战争的电视剧《解放》和《东方》,都是有史诗意义的大制作。
二是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领袖形象,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人组成的群像各具风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中,领导小组一直强调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要凸显出来。写好人与事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形象与神采的关系,塑造栩栩如生的领袖形象。反映人物的影视剧,注意重点在于写人的精神风貌上,以人带事,以事显魂,真正做到以人为中心结构故事。比如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展现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所进行的极为纷繁复杂的工作,一般容易陷入事件当中,见物不见人。但由于作者始终把镜头聚焦在人物身上,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的独特风采和人格魅力。
又比如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少奇同志》《朱德元帅》《任弼时》《邓小平在1950》《陈云在临江》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他们的伟大业绩和个人魅力,塑造了革命领袖的光辉形象。
三是培养了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艺术工作者,一支以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己任的队伍已成长起来。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不仅注意出作品,更重视出人才,培养优秀的编剧、演员和剧务工作人员。著名作家王朝柱写出了《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在上海》《长征》《延安颂》《解放》《周恩来在重庆》《解放大西南》《邓小平》等鸿篇巨制,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优秀编剧还有张天民、刘星、张笑天、邵钧林等。
著名导演有:韦廉、杨光远、翟俊杰、李前宽、金滔、董亚春、宋业明、万盛华、宁海强、王珏等。
著名演员有:古月(饰毛泽东)、唐国强(饰毛泽东)、王霙(饰毛泽东)、谷智鑫(饰毛泽东)、刘劲(饰周恩来)、孙继民(饰周恩来)、孔祥玉(饰周恩来)、王伍福(饰朱德)、郭连文(饰刘少奇)、郭法曾(饰刘少奇)、卢奇(饰邓小平)等。他们以革命领袖的精神演绎革命领袖,不仅形象酷似,而且追求神似,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领袖人物,极为难能可贵。
从创作单位看,以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为最出色,不但拍摄的剧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小制作到大制作,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的特别亮丽的风景线。把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党史,有极大的启迪教育价值。我们的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不应把这些作品放在仓库里,应开辟新频道或栏目,有计划地拿出来播放,青少年在一代代成长,老年人也会“温故而知新”,让他们了解革命前辈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让他们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从而教育青年,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弘扬自强不息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根据家属杨平提供杨伟光2012年发表文章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