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平 打造“鲁剧”品牌电视剧
王汉平,男,1953年生,毕业于山东大学。制片人、导演、编剧、摄像。曾任山东电视台电视剧摄像、编剧、导演和制片主任,山东广播电视艺术团副团长,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山东广播电影电视局巡视员。参与多部电视剧创作:《人民的委托》(摄像)、《家乡红叶》(摄像)、《武松》(编剧/摄像)、《顾大嫂》(导演)。1986年担任领导工作以来,共拍摄2000多部(集)电视剧,代表作品:《孔子》《孔繁森》《大法官》《誓言无声》《大染坊》《沂蒙》《闯关东》《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一家人》《琅琊榜》。作品多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
从事影视工作40多年,我参与并见证了山东乃至全国电视剧发展的全过程。在职期间,忠于职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推动山东电视剧健康发展,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奉献出诸多轰动效益的精品力作,不断提升“鲁剧”在全国的创作地位。
全国每年制作10000多集电视剧,有相当部分剧目播出困难,而近20年来几乎每部“鲁剧”都能顺利播出,其中还有不少热播剧集,如《孔子》《孔繁森》《大法官》《誓言无声》《大染坊》《沂蒙》《闯关东》《马向阳下乡记》《温州一家人》《琅琊榜》。
近几年来,央视每年播出的电视剧中必有“鲁剧”。这也是对“鲁剧”的一种认可,因为央视平台本身影响力大、要求很高,而且每年播出的剧集数量是固定的。央视注重题材,而“鲁剧”题材好、内涵丰富,能保证品质,因此能够频繁在央视亮相。不止在央视,在卫视和地面频道中,这几年推出的“鲁剧”收视都是排在前列的。
“鲁剧”虽然题材都很大气恢宏,但绝不是说教老套的作品。每一部“鲁剧”背后都有制作团队长时间的采访、拍摄、制作。好的作品离不开严谨的创作。而严谨的创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深入生活的创作才能真正打动观众。同时电视剧需要对市场和艺术作品都有很好的预测和把握,但不能为追求收视和经济效益而盲目跟风。
我认为,对电视剧的评价指标有两个,一是收视率,二是美誉度。有些剧收视率高但争议多,有些剧业内评价好,但却不能体现在收视上。“鲁剧”一直在努力做到两者的兼容,《闯关东》等剧就是成功的代表。《闯关东》在大江南北所引发的收视热潮,又一次将“鲁剧”品牌在全国打响。
“鲁剧”在走红的同时,也肩负着宣传齐鲁文化的重任。有时候把具有全国意义的山东故事推出去,更有全国意义。《大染坊》第一次尝试在剧中全部用真实的地名,不但本地人倍感亲切,外地人也对剧中的风土人情产生浓厚兴趣。这样,“鲁”字号品牌的知名度会更高。
山东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传统文化的沃土。几千年的历史上,古代圣贤故事自不必待言,近代史、革命史也很丰富。改革开放至今,山东也一直都在前列,有很多执着奋进的故事和人物。因此,山东其实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题材,了解越多越深入,就会发现更多的素材。“鲁剧”一直坚持大气、厚重的正剧风格,给人的印象也多是积极、正面的。当下社会发展快,人们面临各种困惑。很多人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好的思想和精神反而面临质疑,也忽略了传统中优秀的文化和精神。在艺术作品中,我们有责任去宣扬传统文化和精神,而非一味追求收视。
在谍战、穿越、宫斗戏火爆的时候,“鲁剧”一直“按兵不动”,执着于自己的题材。当时影视剧中心也有很多人讨论到底要不要去拍这样的剧。有很多剧都是完全恶搞或者没有内容的,收视率却很高,我们也接到过这样的剧本,但对我们相当一部分导演来说,这样的作品是绝对不拍的。但不跟风有时反而是风格,也能引发收视和创作的潮流。“鲁剧”的创作还是基于现实主义风格。尽管类型不同,但总会有现实的根基。即使像《大舜》这样的神话传说,我们也是尽量去找历史学家做顾问,而不会做天马行空的想象。
近年来出品的“鲁剧”多是非常正能量的作品,而且这样的作品也获得了包括业内和观众的认可,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山东只能拍主旋律剧或者正剧。但其实我们在挖掘各类型的题材。“鲁剧”一直都很注重题材的选择,题材正、内容正也是公认的。但这样的印象过于深刻,实际上会束缚“鲁剧”的发展,把“鲁剧”的创作路子变窄。
今后“鲁剧”创作的多样化是大趋势。以后也会尝试喜剧和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电视剧的题材和类型没有好坏,但创作有高低和难易。关键还是要看主创的自我把握。
我们要把“鲁剧”的品牌做好。电视剧的创作,从剧本创作的第一步抓起。我们山东的戏有很多自身的特点,比如说大题材、好编剧,我们和很多优秀编剧都是朋友,好的编剧才能把握大题材,一部剧能否成功,编剧是首要的成功基础。二度创作时,我们要大投入、大班底,作品风格要求厚重、大气的同时,尽量活泼,让观众爱看。
现在人才流动和影视交流都很频繁,我们不仅要有自己的创作力量,也要与其他优秀的影视制作人合作,这样创作的作品会更多样、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