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民 我有幸经历了中国电视剧的成长与发展

郑新民 我有幸经历了中国电视剧的成长与发展

郑新民,男,1954年6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出运营者、策划人、发行人。曾任内蒙古电视台节目科长、总编室副主任、节目购销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管理策划委员会秘书长。代表作品:《天空下的缘分》《啼笑因缘》《王昭君》《侠客行》。

回顾往事,可以说电视剧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而我有幸亲身经历了中国电视剧的成长。

我当过知青,1975年到内蒙古广播电视厅当机要员;1978年进入内蒙古电视台,从事节目的播放工作;1979年开始为台里录制节目;1981年做台里的电视节目编导;1985—2005年,参与并负责台里电视节目的交流、编排和播出;2005年至今,加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从事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策划与研究工作。

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国家开始了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在发展。当时,各个电视台自己生产的电视节目并不能满足每天的播出量,各电视台以自己拍摄的新闻为主,由于当时是胶片拍摄,拍完后还要冲洗,所以最快能看到的新闻也是两天以后的了,且每期新闻的时间很短,也就20分钟,因此每天能播出的素材非常少,剩下的时间各个电视台只能播电影。当时的电视台都没有上星,各台之间的节目互相也看不了……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1985年开始,全国电视台开始联合交流节目,“物物交换”(各台间的节目与节目互相交换)也就随之产生了。这段时间也正是我调任内蒙古电视台节目中心的时候,我开始参与并逐渐负责台里电视节目的交流、编排和播出。

最初,广东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在给广电部的一份报告中首先反映了当时的现状,后来广电部牵头在全国下达一个文件,要求全国支援闽粤,支援电视节目,具体做法是:当时30个省的电视台联合组成一个全国电视节目交流会,这个交流会规定每年每个电视台轮流坐庄,各个电视台制作出来的节目,都要先复制30份,然后给30个电视台同时寄出。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全国的电视节目,而且使各台的节目质量有了提升。比如过去一个台平均每天只能制作30分钟节目,有了这个平台之后,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基本能满足每天晚上3个多小时的播出量。这个交流协会一直延续到2002年,一共办了18届。

1991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个电视台经济实力也有了很大改观。与此同时,各电视台广告播出收入的广告费变得不平均了,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快,广告费收入就比较多;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得慢,广告收入就相对少。有了充足的资金,电视台对电视剧和专栏节目等制作的力度也就不一样了,交换的内容也与以往不同:西部的电视台每年交换的节目比较少,东部发展得快的电视台,提供的节目比较多。如此一来,交换就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从“物物交换”到“商品交换”,一些交换得多的电视台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补偿已经不够了。随着各电视台经济能力的提升,逐渐地,电视剧也走入各家电视台的制作和发行领域。

1991年我组织召开了全国电视台关于电视节目如何走入市场的会议。在这个会上,全国各电视台为了适应市场,每个电视台出资200万元,成立了汇视公司。这个公司的工作是为适应市场而拍摄、制作一些电视剧,还有就是将各个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向国外销售。汇视公司成立后,为全国省级电视台做了很多实事,例如拍摄、引进、播出电视节目和电视剧等,在这期间,电视台之间还是用交换的形式合作。

电视剧的制作过去主要是由各个电视台来完成,随着电视剧市场的发展,电视台没有足够的演员和编导;另外,过去的经费都是国家拨款,而后来一次性让电视台拿出这么多钱去制作电视剧,压力就会倍增。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家就把电视剧推向了市场,一些民营的文化公司、影视公司都可以制作电视剧。当时制作电视剧也比较便宜,一集电视剧约几万元,四五十万就能制作一部水准很高的电视剧。这是电视剧市场的初级阶段。

1995年以后,名个电视台开始陆续上星。电视台上星的好处首先是,各电视台的节目一经播出,全国就都能看到;其次,谁上星播出的电视节目多,收视率高,谁吸引的广告客户就多,相应的经费也就增多。这就激励各省电视台争先上星播出节目,电视台间也逐渐由原来的合作关系转向竞争关系。

2000年以后,各个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02年内蒙古电视台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关于如何跟民营公司接触以吸收他们的好作品在电视台播出”的会议。随着卫视、各个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省级卫视之间的“全国电视节目交流会”随之解体。各个电视台根据各自的实力和播出需要,到民营文化公司采购电视剧。

整体来讲,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同步的,我也经历了从一开始的计划经济到后来的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从我一个老电视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弘扬,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电视剧工作者一定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许多优秀的做人、做事的传统文化好好传承下去。我由一个知青成为国家新闻、电视节目的工作者,能够参与电视事业的发展,感到非常自豪,特别是我所履职的行业不但制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宣传了国家的政策与文化。我庆幸这一生选择了这个职业,我热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