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望新 历史机缘
谢望新,男,1945年3月生,毕业于中山大学。策划人、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任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广东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南方电视学刊》主编。担任策划的代表作品:《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作品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代表著作:《谢望新文集》(2012年)。个人荣获广东省新世纪电视理论贡献奖(2013年)。
在生命中,历史机缘,有时真的会神奇地出现。
1989年,我应邀出席电视剧《公关小姐》开拍仪式,即席讲话,视线朝向此剧第一女主角萨仁高娃,虔诚地说,您会给广东电视台、广东电视剧带来好运。
三年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谢非约谈,开口即问:“(广州)市台拍出了《外来妹》,为何(广东)省台拍不出来?”接着又说:“已决定派你去省广电厅工作。”25年过去,我仍清晰记得,谢书记以惯常平缓语调,使用的是“派”,而非“调”。
1992年9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长任上,我行色匆匆走上一个陌生岗位。
组织决定先分管全厅文艺宣传。我给自己的重点是突出抓电视剧。这是省领导重托,不可辜负,不能懈怠。综艺电视晚会,也是人们所爱。投放一定精力与智慧,也在情理之中。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鉴于香港电视渗透与覆盖面扩大,广东电视台提出三条相应对策:一是主要生产通俗剧,二是几年内不考虑全国性评奖,三是不特别强调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三不”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必须调整变更。我很快明确提出“新三条”:一是积极向中央电视台提供节目,二是积极参加全国性电视节目评奖,三是每年力争生产一部在全国有重大反响的电视连续剧。“新三条”最末一条,尤引人们疑虑。
《商界》一鸣惊人,《外来妹》再鸣惊世。但非不可逾越的天堑和不可登攀的峰顶。因为,我们已有一个电视剧婴孩在孕育,甚而可以聆听到母体里的躁动声响。
1991年4月,我从鹤山县委副书记挂职提前一年回到文艺处。适逢启动筹拍一部长篇电视剧运作。即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浩出题,后来谢非书记亲题片名的《情满珠江》。我迅速融入这个团队,直至持续广电厅任内。
1994年元月,我的急就篇《历史:曾在这里停顿,然后大步前行——〈情满珠江〉创意记略与抒感》公开发表。
《情满珠江》火热播出。“万人空巷”,几亿观众收看景观,绝非虚拟数字。
无巧不成书。历史机缘再次慷慨赐予。1994年2月,上级组织宣布我兼任广东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执掌伊始,我就坚定宣布:一定在五年内每年生产一部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的精品电视连续剧。
曾有“广东文化沙漠”论叫喊,我亦曾回应:广东人、广东电视剧绝不扮演文化和精神的侏儒角色。往后,优秀之作链接式诞生,就是有说服力的实证。
2012年编选五卷《谢望新文集》期间,团队“女秘书”杜小姐,提供了我在《中国警魂》(后改名为《英雄无悔》)策划论证会上的发言“录音记录”。仅存一份。真的要谢她,对我而言,这个原生态留痕,珍贵呀!
电视剧的策划者,尤为其中主要策划人之一,不应是虚衔,而一定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到位。几乎所有重要环节务必亲身参与。
这里说一个听起来不那么文雅却绝对真实的细节。《和平年代》经营四年八易其稿中的一稿,是我在出访欧洲期间,每个晚上回到住地,坐在抽水马桶上一页页审读完的。
主要策划人之一,又握有某种权力,为了艺术,“刀斧手”形象肯定少不了你。
《和平年代》第一女主角,剧组选定李婷。当我从几个省会城市考察卫星电视节目归来得知,当即下令更换。理由很简单,她是上一部《英雄无悔》第二女主角,观众在接连两部电视剧人物欣赏上,缺少时间的间距。该剧虽已开拍一个多星期,仍由于小慧替代。后来,有一回我在北京火车站门口偶遇李婷,一时木讷,竟没有当面表示一下歉意。
《和平年代》导演起初选中的是一位颇具声望的青年导演,他将原创剧本进行了颠覆性提纲重写。可剧组和我更认定自己的原创。后不得不改用广东少壮派导演李舒、张前。
《和平年代》26集摄制完毕。审片时,我察觉有的剧集节奏缓慢,主要人物内心叙述偏多,担心观众因失去耐心而“跳台”。故在现场即决断,精编至23集播出。
原定五年完成的第二部电视剧,审片时发现艺术上有一些明显弱点,决定压缩3集,由19集改为16集播出。
原定五年开拍的第五部电视剧《九七方队》,主要展示驻港部队风采。前4集刚拍完即提前审片,发现效果与原定预期相差较大,只有立即叫停。
五年辛劳,广东电视剧最大收益是什么?我曾先后在多个公开场合讲话及文章表明,即坚守“三个不动摇”的创作原则:反映当代改革开放生活是不可动摇的创作主题;主旋律与可视性结合是不可动摇的艺术追求;崇高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动摇的审美目标。
至今,我所信奉的依然不变:当代性作品,同样可以出大器之作、流芳之作。
历史事件的一次突发,可以改变人生路向。电视,最终没能成为后来的职业。深深遗憾,更沉沉怀恋。真心祈愿:中国派、国际范、大师级的电视剧,早日走进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