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功 电视剧丰满我的人生
李立功,男,1969年1月生,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投资人、出品人、策划人、制片人、发行人、广告人。北京小马奔腾壹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制片人。代表作品:《我是特种兵》《民兵葛二蛋》《十送红军》《少帅》《好家伙》《凡人的品格》。个人荣获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2013年),第七届北京十佳电视工作者称号(2013年),第九届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称号(2013年),北京市广播影视奖创优先进个人(2013年),第十届全国十佳优秀出品人称号(2014年)。
电视剧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有着深刻的生活烙印,可以说在我们成长成熟的关键时刻,电视机适时地出现陪伴着我们。我第一次看到电视是在1977年,那是一个缺乏娱乐的年代。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当时“市革委”看到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电视。小小的会议室挤满了人,一台木盒的黑白电视机,放的是京剧,内容不记得了,只是一只花脸猴子在表演,现在我知道是京剧“孙悟空”的表演。我才知道,除了电影之外还有一种电视机也能够看戏。
中学时代的《敌营十八年》《霍元甲》《加里森敢死队》,大学时期的《渴望》《雪山飞狐》《上海滩》等电视剧伴随我们成长。可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电视剧最早的“粉丝”。电视机也是当年一个家庭富裕的标志,那会儿电视机非同小可,一个家庭只要有电视机一定放在家中最核心最醒目的位置,我们的成长岁月是伴随着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再到液晶、等离子电视机长大,是不断地从9寸到12寸再到24寸进而无限大,从最初日本电视机品牌抢购到国产电视机一统江湖。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电视机形式中见证了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全过程。
我们公司最早是做广告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许多广告公司开始投电视剧。在2000年前的电视剧基本都是电视台在做,各台也都是自产自销,最多是这个电视台做的电视剧和那个电视台做的电视剧,互相交换,当时没有市场化。从2000年以后民营制作公司的力量逐渐开始活跃,许多与电视台有业务的人和公司开始投资,愿意参与电视节目制作行业。慢慢地,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对这块重视起来。那时候我们基本上都是跟投,因为没有制作许可证,大家都是从电视台去挂标。直到2004年,我们从广电总局拿到了正式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当时广电总局第一批发给了16家影视公司电视节目制作甲种证,有海润、金英马、华谊、小马奔腾等公司。这就正式标志民营影视制作公司被政府认可了,电视剧市场也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成熟。
随着民营资本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大量体制内人才也从体制内出来走向市场,电视剧制作重心逐渐转到民营公司。发展到现在,电视剧制作行业里百分之六七十是民营公司在制作,电视台和国有制作机构比例大大下降。从2004年以后,整个电视行业内,电视剧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大量民营制作公司的出现,把电视剧制作推向了市场化,电视剧轰轰烈烈发展的时候,也正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低潮期,大量电影领域的人才都去拍电视剧了,这些电影领域的人才对电视剧的成熟飞跃起到重要作用,使电视剧在制作水平和市场定位上得到提高,与过去电视台自己投资拍摄电视剧相比,民营制作公司更看重市场回报,也更重视观众的收视习惯。
电视剧是一个充满诱惑同时又存在高风险的行业。尤其是当下的电视剧,投资成本越来越高,而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过去做电视剧很多都是凭个人判断,拍脑袋决定,这东西是不是好,能不能拍出好东西,没有太多从成本市场来考虑。但当时市场需求大,上星台、有线台、城市台等都有需要,所以发行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电视节都是人山人海,电视台、制作公司、各路剧组和明星都来了,那种热闹场景是现在不可比拟的。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和新媒体的强势介入,电视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前后的制作公司上市热潮进一步推波助澜,大明星和大制作的时代正式登场。制片公司的科学化、规范化得到进一步提升,制片管理一改以前的草台班子习性,一切以市场为依据,各种决策系统参与评估,前期有文学部,编剧来看初期项目,如果认为可做,便交给公司,制片人、发行、市场部再来看,大家形成意见。再把要做的项目与电视台、新媒体、市场沟通,给他们审看剧本、评估风险后,寻求预购的方式。从制作公司层面,电视剧已经从个人拍脑袋,进展到根据市场化系统评估来控制风险,这就是最大的变化。
在电视剧市场,制片人表面风光,貌似权力很大,实则风险责任巨大。今天的市场能够出得起价、买得起剧的电视台不超过六七家,网络也就三家。而如何去做自己想做,而又不会让投资人赔钱的剧的确很难。
就以我们制作的《十送红军》为例,这是一个主旋律的红色历史题材。这种剧就不是新媒体喜欢的类型,也不是年轻人青睐的类型。但我们总有一个梦想就是要推出我们自己的英雄主义片子,要以美剧的标准来制作我们想要制作的电视剧。在前期策划阶段,我们心里全都没有底,我深知这个剧的风险极大,好在电视剧的成功关键在于人,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就有可能实现目标。我们开始寻找最好的编剧和最好的导演,配以最强的制作力量来打造一部精品。
最开始谈了许多著名编剧,可是总找不到符合我们要求的,他们要么坚持传统主旋律做法,要么过于理想化不食人间烟火。我们是想从情感上有所突破,从长征的小人物情感入手来讲述伟大的历史,需要有一个擅长情感塑造的高手来写作。终于我们找到了湖北作家李修文老师,他号称是中国的“村上春树”,擅长情感写作,创作十分严谨,为写好长征,专门重走了长征路,实地调研采风,收集了许多鲜活的故事。回来后提出了采用十个普通红军故事串联起来的叙事结构来展示这个剧,这实际是一个大的创新,挑战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有点美剧的创作手法,是很有风险的。当我把剧本交给毛卫宁导演后,毛导当时手上有一个剧正在找他拍,但看完李修文老师的《十送红军》剧本,他说起码有半天时间久久不能平静,坐在剧本前沉默了大半天,最后说这个剧本就是他的了。毛导不谈片酬,直接找我就是谈他准备怎么怎么拍,怎么怎么设计,一谈就是一宿,激情满满。毛导亲自跑景地和谈演员,许多知名演员一经接触,都被我们这种创作激情所打动,我完全没有想到就这么顺利地搭建好了制作班底,真是天时地利人和。自然拍摄是极其艰苦的,在四川巴中这个很偏僻的地方拍摄,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正是有了导演、编剧和演员们以及工作人员的创作激情和情怀,大家每天都热情满满地投入工作,近五个月的山地、雪山、草地辗转反复,毫无怨言,终于为观众提供了一部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30多年,电视剧产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是真正的电视剧大国。但我们的电视剧基本还是在国内传播,如何能够走向世界,制作出全球风靡的中国剧,任重道远,是我们电视剧工作者必须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