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婉 浅谈《新红楼梦》
李小婉,女,1955年6月生。制片人。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制片人。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制片人。代表作品:《大明宫词》《橘子红了》《雷雨》《花开半夏》《卧底归来》《猴娃》《人间四月天》《新红楼梦》。作品荣获第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第十二、十八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七届亚洲电视节大奖。个人荣获国剧盛典最佳制片人奖(2010年)。
整部《新红楼梦》的制作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困境和争议,我和李少红导演相识合作多年,几乎无话不谈,但拍摄的这三年是我们话语最少的三年,这其中考验的就是默契和我们对名篇名著的敬畏和热情。在《红楼梦》里真的能够感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悲剧的色彩、尖锐的社会认知和民俗,还有人际关系。每个人看的时候都会根据自身的性格、情感的路程去选择记忆,所得的感悟都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感悟也会不同,这是它无穷的魅力所在。
在少红导演要求《新红楼梦》中的场景、服装道具定位高品质的问题上,我不止一次跟少红说,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把它的品质、它的规模、它的这种整体质感定得这么高?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现在的电视剧市场和现在电视剧观看人群,从这方面思考,把它降下来?少红就用她的——我非常熟悉的、看了40年的——目光这样看着我说:“你觉得以后有一天我们不在的时候,还能来解释我们是因为没有条件才降低了水准吗?”她这一句话我就明白了,40年的默契不用说更多了,我们会非常有默契地战斗在各自的领域。
在拍摄《新红楼梦》的时候,我们甚至有过五个月发不出一分钱工资的时候,剧组随时面临停工的危机。2009年元旦刚过,我想去看一下剧组,远远看到导演组、摄影组在摄影棚外头休息。他们围着一个大桶抽烟,远远地看见我了,执行导演常晓阳就喊我:“婉姐,你咋才回来,这算什么?没关系的,谁家里还没有点底啊!”一下就把我眼泪给叫出来了,剧组的这种理解给了我很大动力。我匆匆忙忙打完招呼,马上就又返回机场重新再去寻找社会资源。
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一位大姐打来的,她特别喜欢《红楼梦》,而且听说了我们的这种困难情况,她表示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我当时真的就是看着她眼泪汪汪,她过来拥抱我说别着急,所有困难都会闯过去的。然后我告诉她,投资方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制作空间和创作空间,这部剧的服装是曾获奥斯卡奖的造型大师叶锦添设计,他亲手制作的就有400多件;大的凤冠、各种饰品都是民间六七十岁的艺人重新配了老花镜回到工作台前做的;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76岁高龄的苏秀,带着17名弟子赶工五个多月,一针一丝做成的服装,现在已经标到60多万。所有这些东西大姐都说好,说愿意做前期的支持,负责把这些东西珍藏起来。我当时真的只有感恩,没法用语言去表达,一个念头就是想,我要冲回怀柔电影基地,告诉我们的摄制组,大家可以带着工资过年回家看望亲人了。
这部电视剧里没有任何的广告植入空间,所以我们只有用《新红楼梦》以外的资源去置换,演员可以为厂商做代言,但他们拿不到一分钱。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这些厂商都是非常热爱《红楼梦》的。可以这么说,我和少红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辜负《红楼梦》。
中国电视剧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国际统一的技术标准来制作,这是一个差别,即便是《大明宫词》《橘子红了》也是如此。而《新红楼梦》的拍摄却打破了以往过于简单的模式,单从技术上来说就不同一般。虽然采用的依然是高清机身,但我们使用的是全套电影摄影镜头。我们有三台机器,单是其中一个连接用的小小转接环就是27万元人民币。所以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包括多面的层次、光效、美术设计,从整体影像上来说都绝对不亚于在电视上放的电影,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规模上,《新红楼梦》在10个电影摄影棚里搭了90套实景,配上灯光、摄影,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环境,这在视觉的冲击上是一次完美的突破。最重要的是,《新红楼梦》是一个全本电视剧,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版本拍摄,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在影像上呈现过,这样的《红楼梦》才可以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我可以不说它是一个里程碑,这可以交给市场去评说。在这个历程中,获益的不仅是这个行业,还有观众。
《新红楼梦》的拍摄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并不觉得这能够称之为妥协,因为如果是妥协,人就不会那么有激情和干劲,我把它看作是一种开拓。我们能够坚持下来除了信仰和使命感之外,一是来自主战场给我的信心,所有的工作人员一起日日夜夜一丝不苟地在摄影棚里,李少红导演带着大家对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方面精益求精地追求着;二是来自市场对这部剧作的高期待,没人不知道《红楼梦》,有那么大那么好的一个群众基础,我必须要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三是中影集团、北京电视台和华录百纳三个投资方,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创作空间,给予了我们这个创作团队非常大的信任,是这三点给了我巨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