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平 十年,记忆中的人和事
张平,男,1961年9月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出品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副会长。曾任北京广播电视台宣传管理影视部主任,北广传媒影视公司董事,紫禁城影业董事。代表作品:《一起长大》《家国纪事》《怒放》《小五当官》。
中国电视剧走过了一个甲子,我本人从接触这个行业到真正成为其中一员,至今还不满十年。回忆过去十年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十年前,确切地说应该是在2008年,一位主管文艺的领导曾经说,中国电视剧生产看北京,北京的电视剧生产看北广传媒。我觉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时作为大型国有传媒集团的北广传媒旗下拥有四家影视制作机构,在影视剧行业中都名声在外,包括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紫禁城影业、中北影视公司、北广传媒影视公司。他们创作生产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北京人在纽约》《孝庄秘史》《不见不散》《最后的王爷》《第一书记》《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天下无贼》《汗血宝马》《一地鸡毛》等,在中国影视剧发展史上都熠熠闪光。
记得那一年,我在北广传媒集团担任宣传管理影视部主任,同时作为集团派出人员,担任中北影视公司、紫禁城影业、北广传媒影视公司董事。也正是从那时,我开始逐步接触影视剧创作生产。从协调、服务到真正去一线担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从而和影视剧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影视行业有句行话“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很多从业人员都有一个共识:好剧本,可遇不可求。记得在北广传媒集团服务时,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回顾改革开放30年,整合集团影视剧生产资源,繁荣影视剧创作,努力打造精品,当时的北京广播电影电视局和北广传媒集团决定由广电局主办、集团承办,面向全国开展一次优秀创意、优秀剧本的征集活动并设置了数额不菲的奖金,聘请了一批专家负责审读、评价、筛选。获奖作品除颁发证书奖金外,还优先推荐给集团旗下的影视制作单位进行遴选。
活动旨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创作力量,全力打造影视剧精品,为广大群众创作生产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视作品,丰富荧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影视节目创作的繁荣与发展。要求征集的作品能够突出反映时代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变化,以及人民群众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征集的题材范围不限,所有歌颂人间真、善、美,贴近百姓生活的优秀作品都在征集范围之内。当时征集到的各类剧本创意1400余部,其中不乏优秀的创意和剧本,活动前后持续了近十个月的时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2009年年底,北广传媒影视公司准备投拍电视剧《风车》,拟请孔笙担任导演。在此之前北京电视台影视部的一位资深人士,曾多次向我提及孔笙导演拍摄的抗战题材电视剧《生死线》,他认为这部戏是他看到过的最好的抗战戏,导演功力甚佳。我本人也十分喜欢这部戏,同时又与孔导小有交集,况且当时我还是北广传媒影视公司的董事,于是该公司的老总刘亚辉托我出面力促此事。
孔笙导演是一位性情温厚,行事严谨,认真负责的人,作为一个具有情怀的导演,对剧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时有两三个项目都在请他拍摄,而且档期与《风车》相撞,临时相邀有“截和”之嫌,但我坚信《风车》剧本的成色和我们的诚意一定可以打动孔导。所以将剧本发给他后并没有过多催促,而是给他充分的时间去研判剧本。大概是在剧本发给孔导一个月后,我和他相约在中华民族园附近的一家小餐馆见面。两个人,一瓶老窖,几碟小菜,相谈甚欢。当最后一杯酒下肚时,孔导微醺着对我说:“好吧,这个戏我接了!”之后就有了小宋佳、杨立新、丁志诚、韩童生等主演的有着浓郁北京情结的电视剧《风车》。
虽然这些年孔导大作不断,但我依然认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生死线》和《风车》均是上乘之作。但现在说起孔导和这部戏的主演时,不知为何《风车》很少被提及,着实令人遗憾。后来,《北平无战事》的投资方找我帮忙邀请孔笙担纲导演,虽然最终孔导并非是因为我的力邀才接下这部戏,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依然是完美的。
几年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30周年前夕,按照上级改革的总体部署,北艺中心转企改制,我接替郑晓龙担任转企后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期间改革的阵痛、创业的艰辛,难以言表。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内心深处最突出的感受是:有一种辉煌,你只能仰望。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生产制作电视剧的机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所创造的辉煌,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渴望》《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北京人在纽约》《便衣警察》《凯旋在子夜》《无悔追踪》《金婚》等,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一批北艺人不懈努力、忘我付出的成果。郑晓龙、冯小刚、赵宝刚、李小明、尤小刚、安战军、陈燕民等,这些至今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北艺人,他们创作的作品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这几年出席一些场合,初次相识互相介绍之时,朋友都会很热情甚至带有几分骄傲地指着我介绍说:“知道吗?他是北艺的负责人,他的前任是郑晓龙,他们是拍过《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的公司。”每每至此,别人大都会肃然起敬,我则惶惶然,低声说:“我们确实是一家时间比较长的单位、老国企。”
是的,这样的历史,这样的辉煌,特别是那些“高峰”般的作品,是你注定无法超越的,剩下的只能是仰望。
几年前,北艺中心举办了一次《新渴望》创作研讨会,当时郑晓龙和《渴望》的编剧李晓明在会上的发言中都特别强调一点,《渴望》是一座山峰,如果要翻拍或拍续集,都不要想着如何能超越它,那样会给剧本创作带来极大的困惑。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座山峰旁边,重新立起一座。
的确,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仰望一座座山峰的同时,努力再去创造新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