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的由来

一、体育的由来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17—18世纪,西方国家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活动,只是尚无统一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并综合,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并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学校里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种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词并存而且混用。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儿》一书,成为西方教育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著作之一,书中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的观点。在书中,卢梭首次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儿进行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便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体育”一词最初源于“教育”一词,最早的含义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普遍采用了“体育”一词。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体育”这个词语最早于1904年,由日本留学生引入中国。我国最早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在上海创办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绍兴大通师范学堂,只设体操专科,实为军事训练)。同年,清政府设立的学部呈给皇帝的奏折中也开始出现“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课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篮球、足球以及田径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