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大变革

四、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大变革

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次大变革。这三次大变革对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第一次大变革:日本的长抽取代欧洲的削球

从1926年首届世乒赛至1951年第18届世乒赛在7个正式比赛项目中,先后共有117个世界冠军,除美国选手取得8个冠军外,其余都由欧洲国家选手获得,占全部比赛的93.1%。

在此期间,欧洲选手在世界乒坛占有绝对的优势。

这一时期的主导打法是削球,其指导思想是自己尽量少失误,让对方失误,这与当时运动员使用利守不利攻的胶皮拍和网高(17cm)、台窄(146.4 cm)、球软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第11届世乒赛前,由于比赛没有时间限制,多次出现“马拉松”式的比赛,以第10届为例,奥地利对罗马尼亚的男子团体决赛竞打了3天之久(实耗时31h),波兰的欧立克与罗马尼亚的巴奈斯,为争夺一分球的胜利竟用了2.5h,法国的哈格纳尔与罗马尼亚的沃拉道尼,一场单打花费了8h。第11届世乒赛后,国际乒联对比赛规则进行了修改,球台加宽至152.5cm,球网降至15.25cm,比赛用硬球,限制了比赛时间,这些改革皆为攻球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攻削结合打法开始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一些以攻为主的选手,但就这一时期的总体而言,攻球技术还未达到战胜削球的水平。

日本乒协早在1928年就加入了国际乒联,但直到1952年才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手握海绵球拍,采用直拍全攻型打法的日本队,虽然只有3名男运动员和3名女运动员参加,却震动了整个世界乒坛。他们接连击败许多欧洲著名削球名将,一鸣惊人地夺得了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4项冠军。从此,世界乒乓球技术的优势开始由欧洲的削球转到亚洲的攻球,进攻与防守技术成为当时世界乒乓球技术的主要矛盾。

此时期共举行了七届世乒赛(第19~25届),共有冠军49个,日本独得24个,占全部锦标赛的49%。特别是1954年第21届世乒赛,日本队获得男女团体冠军,1959年第25届世乒赛,日本队竟拿到7项冠军中的6项,成为他们参加世乒赛取得的最好成绩

日本队所以获得成功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勇于创新——手握海绵球拍,采用直拍全攻型打法。

胶皮拍和海绵拍的最根本区别是击球的力量,使用胶皮拍击球的力量不足以攻破稳健的削球,而海绵拍的击球力量却足以打败固若金汤的削球,日本的长抽之所以可以取代统治了世界乒坛1/4世纪的欧洲削球,首要的原因就是球拍的革命。

(二)第二次大变革:中国的快攻打败日本的长抽

20世纪50年代末,正当日本队处于巅峰状态时,中国快攻选手容国团在第25届世乒赛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20世纪60年代共举行了5届世乒赛,中国队仅参加了第26~28届世乒赛,共获得21个冠军中的11个,占全部锦标赛的52%。具有“快、准、狠、变”独特风格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把世界乒乓球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长抽和中国的快攻虽同为直拍进攻型打法,但日本的长抽站位远台,击球速度慢,且只有正手一面进攻,反手的技术极弱;而中国的快攻站位近台,击球速度快,且正反手技术比较平衡。这样,中国的快攻与日本的长抽对阵,就成了两面打一面,近台(快速度)打远台(慢速度)的局面,很显然,中国的快攻型打法优于日本的长抽型打法。

(三)第三次大变革:弧圈球快攻融于一体

欧洲复兴与“世界打中国,中国打世界”的局面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左手直握球拍的日本大学生中西义治创造了一种新技术——弧圈球。由于这项新技术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旋转强烈,但弧线高,速度慢,所以未能显示出应有的威力。然而,它对以后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欧洲选手经过了近20年的努力,终于创造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兼取了中国快攻和日本弧圈球打法的特点,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球的两种新打法,从而走上复兴之路。在第31届世乒赛上,19岁的瑞典选手本格森连续战胜了中国队和日本队的强手,一举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第32届男子单打决赛是在2名欧洲选手约尼尔和斯蒂潘契奇之间展开的。第35届男团冠军,由失去此金杯达27年之久的匈牙利队所获,20世纪70年代共举行了5届世乒赛,有冠军35个,中国队获16.5个,匈牙利和日本各获4个,瑞典队3个,朝鲜队获2.5个。

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中国队获全部冠军和5个单项亚军,开创了世界乒乓球历史的新纪录,此后的3届世乒赛,中国队均取得6项冠军,“中国打世界”的局面开始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国男队走入困境,女队遭遇困扰,标志着乒乓球技术最高水平的男团和男子单打冠军,连续3届为欧洲选手所获,中国女队第41届团体冠军、第42届女子单打比赛只有高军一人进入半决赛,这是中国女队14年来第一次在单打比赛中未能进入决赛。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中国队第二次获全部7项冠军,随后的第44届世乒赛中国队又获6项冠军,第45届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了5个单项冠军,仅男团惜败对手瑞典队。

2001年第46届世乒赛上,中国队第三次实现大包揽,而且在第26和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又连续两次获得大满贯。中国队早已成为世界各队的众矢之的,“中国打世界,世界打中国”的形势还在发展。

欧洲队所以能复兴并成为中国队竞争的劲旅,关键是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打法,他们把20世纪60年代速度与旋转的绝对对抗,演变成速度与旋转的对立统一,从技术动作到打法类型,无不体现了这一新理念,进攻范围更广,具备了全方位进攻的实力。中国队所以能形成与世界诸队相对抗的局面,关键是能适应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在锐意创新的同时,不断弥补自己在进攻方面的“死角”,不断扩大进攻范围。

从20世纪末开始,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运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2000年10月,乒乓球由直径38cm、重量2.5g改为直径40cm,重量2.7g;2001年9月,乒乓球比赛由每局21分制改为11分制;2002年9月,乒乓球比赛执行发球无遮挡的规定,这些改革的目的有以下三个。

1.增加击球板数,提高乒乓球运动的观赏性

国际乒联曾做调查,比赛中击球板数达到7板,观众席上传来掌声,击球板数超过10板,掌声雷动,有关研究人士做过测试,大球与小球相比,速度降低13%,旋转减弱21%。从理论上讲,这有利于增加击球的板数。

2.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加大

改革后增加了比赛胜负的偶然性,缩小了强弱对手之间的差距,打破了由少数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包揽金牌的局面。

3.最终扩大乒乓球运动的市场

从目前看,这些改革虽不会改变乒乓球运动最基本的规律,但对技术、战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