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急救技术

二、在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急救技术

急救是指对运动中突然发生的严重损伤进行紧急、初步和临时性处理,以减轻伤者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送医院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运动损伤的急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轻者加重损伤,甚至感染,增加伤者的痛苦;重者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当及时、准确、合理、有效地进行急救。对运动损伤采用的最常见的急救技术有止血、包扎和人工呼吸等方法。

(一)止血

人体受伤后,如发生大量出血将危及生命,因此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根据出血的性质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如果是静脉出血,血液呈暗红色,危险性较小,一般用加压止血法止血即可;如果是动脉出血,血液呈鲜红色,危险性较大,常用指压止血法和加垫屈肢止血法。根据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两种。在开放性损伤中血管因受伤破裂,而使血液从伤口向体外流出称为外出血。此处仅介绍外出血的止血法:

1.加压包扎止血法

加压包扎止血法主要用于小的外伤、毛细血管或小静脉出血,流出的血液易于凝结,在伤口部盖上消毒纱布,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等加压包扎即可。

2.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迫创口或压迫身体浅部的动脉达到止血的目的。一般用于动脉止血,即用手指将出血动脉的近心脏端用力压向其相对的骨面,以阻断血液来源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

3.用止血带止血法

四肢大动脉出血,不宜用加压包扎或指压法止血时,可用止血带(橡皮带或其他代用品)缚扎于出血部的近心脏端。注意止血带不能直接压在皮肤上,而先要在用止血带的部位拿三角巾、毛巾等软物包垫好,将伤肢抬高,再扎上止血带,其松紧度以能压住动脉血流为原则,缚后以肢端蜡色为宜;如果呈紫红色则以能压住动脉血流为原则,如系上肢应每隔20~30min放松一次,如系下肢应每隔45~60min放松一次,并观察伤肢血液循环情况。凡用止血带后的伤者,必须记录用止血带的部位与时间,并应迅速送往医院。

4.加垫屈肢止血法

加垫屈肢止血法主要用于前臂或小腿出血时的止血。在肘窝或膝窝放纱布等物品,屈曲关节,用绷带将屈曲的肢体紧紧缠起来,每隔1h左右松开绷带一次,观察3~5s,以防止肢体坏死。

(二)包扎

包扎有保护伤口、减少感染机会、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和减少伤痛的作用,是损伤急救的主要技术之一。包扎常用的材料有绷带、三角巾等。现场如果没有这些材料,亦可用毛巾、衣物等代替。包扎动作应力求熟练、柔软,松紧应适宜。这里介绍以绷带为材料或类似绷带的材料的几种包扎法:

1.环形包扎法

环形包扎法常用于肢体较小部位的包扎,或用于其他包扎法的开始和终结。包扎时打开绷带卷,把绷带斜放在伤口之上,用手压住,将绷带绕肢体包扎一周后,再将带头和一个小角反折过来,然后继续绕圈包扎,第二圈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包扎法

绷带卷斜行缠绕,每卷压着前面的1/2或1/3。此法多用于肢体粗细差别不大的部位。

3.反折螺旋包扎法

在做螺旋包扎时,用一拇指压住绷带上方,将其反折向下,压住前一圈的1/2或1/3,多用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

4.“8”字包扎法

“8”字包扎法多用于关节部位的包扎。在关节上方开始做环形包扎数圈,然后将绷带斜行缠绕,一圈在关节下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交叉,反复进行,每圈压过前一圈1/2或1/3。

(三)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方法有举臂压胸法、仰卧心脏胸外挤压法、俯卧压背法、口对口呼吸法等,其中以口对口呼吸法和仰卧心脏胸外挤压法最为有效。

1.口对口呼吸法(图3-1)

图3-1 口对口呼吸法

首先清除伤者口中的分泌物或呕吐物,松开衣领、裤带和胸腹部衣服,及时将伤者仰卧,头部后仰,急救者一手托起伤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即食道管)以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与伤者的口紧密接触后,将大口气吹入伤者口中,吹气后将捏鼻子的手松开。如此反复进行,吹气频率每分钟16~18次,直至伤者自主恢复呼吸为止。

2.心脏胸外挤压法(图3-2)

图3-2 心脏胸外挤压法

将伤者仰卧在木板或平地上,急救者两手上下重叠,用掌根置于伤者胸骨下半部,肘关节伸直,借助于自身体重和肩臂部力量,均匀而有节律地向下施加压力,将胸壁下压3~4cm,随即松手,胸壁将自然回弹。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60~80次,直至伤者自主恢复心脏跳动为止。

必要时口对口呼吸法和心脏胸外挤压法同时进行。急救者之间应密切配合,两者以1∶4频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