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球
传球是队员之间联系的主要工具,当球队保持控球权时,传球技巧运用得最为频繁。传球的三个要素为:助跑、触球和跟随动作。
(一)脚内侧推传球
脚内侧推传球是传出准确的短距离地面球的最可靠技术。支撑脚应置于球的一侧,脚尖指向传球方向,支撑脚距球约15cm,应保证踢球腿的自由摆动。踢球脚在触球时,脚应外转并使脚内侧以正确角度对准传球方向。脚跟部要紧张并保持坚硬,触球时,头部要稳定,眼睛要看着球。为传低球,击球作用力要通过球的水平中线。完成触球动作后,球已滚向同伴或目标,若踢球腿的跟随动作与传球方向一致,则可保证传球的准确性。所以,触球后要有跟随动作,踢球腿的随摆与传球方向一致,如图9-1所示。
图9-1 脚内侧推传球
(二)脚内侧传弧线球
支撑脚的选位在球的侧方稍后一点,脚尖指向前方。若是右脚踢球,踢球腿应自左向右摆动。触球时,以第一足趾关节部位即踢球脚内侧的前部击球的右中部,就会使球自右向左旋转。若是传空中弧线球,触球点在球的中部偏下。击球点若在球的中部,球则会低平飞行。传弧线球后腿的跟随动作与传球方向一致,如图9-2所示。
图9-2 脚内侧传弧线球
(三)脚外侧传弧线球
该技术与脚内侧传弧线球相似,不同点在于击球点和脚的触球部位。助跑方向为直线,可以保证踢球腿的外摆。支撑脚位于球的侧方稍后,脚尖所指方向与助跑同向。触球时,仍以右脚踢球为例,踢球腿自右向左摆动,以脚外侧击球的右中部,可传出自左向右旋转的弧线球。触球后,踢球腿跟随动作是继续向外上方摆动,如图9-3所示。
图9-3 脚外侧传弧线球
(四)脚外侧敲传
在对手防守压力大且人员密集的情况下,脚外侧敲传是极为有效的技术。其与脚外侧传弧线球技术不同之处在于踢球腿的摆动幅度小,几乎仅靠关节向外的加速抖动来完成,可以说只是脚的敲击过程,所以该技术极具隐蔽性,可在自然跑动中传球。若要传低球,触球时,应使击球作用力通过球的水平中线。该技术因传球力量难以施加,只宜做短传,如图9-4所示。
图9-4 脚外侧敲传
(五)脚背传球
触球前的最后一步要加大,为的是进一步增加摆幅。支撑脚的位置与球平行,离球约10cm。触球时,踝部应紧张且脚尖指向地面,这样可保证击球的后中部并使球低平飞行。若脚尖不指向地面,一是容易造成脚尖捅球,再就是触球点在球的中部与底部之间,球会飞离地面。击球后,踢球腿应随击球方向前摆,这样的跟随动作可辅助传球的准确性,如图9-5所示。
图9-5 脚背传球
(六)脚背大力高吊球
该技术最宜用于长距离传球。助跑仍是斜线方向,但角度可大可小。支撑脚的选位一定要在球的侧后方,触球时要使踢球脚的踝关节伸展并保持紧张,脚尖外指,击球作用力要通过球的垂直中线,触球的部位在球的中底部之间。要想传高球,击球点必须在球的水平中线以下,越接近底部,传出球的后旋越加剧且球速慢,但球会陡然升起。踢球腿在触球后要随出球方向继续上摆,如图9-6所示。
图9-6 脚背大力高吊球
(七)搓传
搓传时的助跑角度较小。支撑脚的位置比其他传球技术更靠近球,不足10cm。踢球脚的触球部位是更接近脚尖的脚背部分,踢球腿应有向下的插入动作,为了能使球产生后旋,踢球脚要搓踢球的底部。触球后,踢球脚即刻制动,几乎没有踢球腿的跟随动作。若要做较长距离的搓传,击球后,可把踢球腿的膝部迅速向胸部提起,如图9-7所示。
图9-7 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