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人类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很低,人类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生产活动为主,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方法多是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把捕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们在劈、砍、击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经验,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在此时进入了萌芽状态,但技能在体质上还是属于生产活动范畴。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总结,反复模仿练习,并传授给下一代,这些技术方法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大量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逐步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要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二)历代武术的发展概况
在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武术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这种发展形式在世界各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拳等,但从原始格斗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军事战争是促使武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驭马等驾驶技术,属于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练兵习武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桓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比武较量的“角试”来选拔人才。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教育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及“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民间。当时民间就有不少高超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公等,《吴越春秋》中所记载的越女论剑功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
秦、汉、三国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上升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都很兴盛。用于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于表演的套路并行发展。《汉书·艺术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6篇,《剑道》38篇。还有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当时玄学盛行,人们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20年),武举制开始实行,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办法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刀术成了唐代阵战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得到发展,诗人李白、杜甫年轻时都曾习过剑术。裴旻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武艺向表演化方向发展。
明清时期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空前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通过对宋代以来武艺的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等,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地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习拳练武的行列,他们自觉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来指导练武实践,使得武术理论不断丰富,而且还创立了许多新的拳种,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
近代以后,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的方向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1910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成立,是当时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项目的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然而在“振兴武术、国术救国”的思想指导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1.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器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起到了促进技术规格统一的作用。1958年原国家体委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棍等竞赛规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继组织了武术优秀运动队,使武术开始步入竞技体育运动行列。竞赛、表演及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1979年,国家体委《关于发掘和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下发后,各地为抢救武术遗产,对武术进行了调查和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拳技和资料得以挽救和整理,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12月,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了30多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1985年,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了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意5个等级。通过10年的表演和试验,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改变了单一武术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竞赛的内容。为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要,酝酿已久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8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必修的内容之一,1992年,在武汉举行的第4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首次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体育院校还设置了武术专业。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令人可喜的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6年正式批准上海体育学院设立武术专业博士学位点,这标志着传统武术已步入现代科学文化的学术殿堂,成为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专门学科。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及社会体育专业并列成为体育学科的五大专业门类,可以相信,今后武术运动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2.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发展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这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代表团第一次出访。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遣武术团队到国外表演、访问,扩大了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做出了贡献,但武术真正走向国际舞台是1980年以后。1982年年底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武术要开展国际交流,积极稳步地向外推广”的指示和号召,加速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原国家体委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同年8月,第一次武术国际邀请赛在古城西安正式举行,并成立了国际武联筹委会,自此,国际武术运动走上了有组织的发展阶段。
1987年,第1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横滨举行,标志着武术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经过5年的研讨与筹备,在世界各洲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的基础上,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1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83个会员国,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并已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要求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
在武术技术向世界推广之际,它所根植的中华传统文化也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认识和喜爱。在首次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上,有多位中外代表分别从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种功能进行了科学探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已经成为沟通世界各国人民的桥梁和友谊的纽带,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武术必将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更好地造福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