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打法战术的发展

三、羽毛球打法战术的发展

(一)男子单打打法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50年代前的传统打法

20世纪50年代前的传统打法是讲究技术性,但速度不快,强调控制球的落点稳而准,多是运用高球、吊球技术。当时欧洲的代表人物是柯普斯,亚洲则是曾4次在全英锦标赛夺冠的马来西亚选手黄炳顺和庄友明。

2.杀、吊上网的快速打法

由于亚洲羽毛球的崛起,国际羽坛出现了欧亚竞争的局面。亚洲选手凭借灵活性强的特点,以快制慢对付身材高大、击球有力的欧洲选手,先是马来西亚选手黄德福、王宝林加快移动速度,左场区用头顶技术代替反手击球,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了被称为“全攻”型的打法。直到1959年,印度尼西亚选手陈友福以吊、杀上网的快速打法夺得全英锦标赛冠军。

3.快速打法的全面突破

20世纪60年代,中国以“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开创了“快攻”的新局面。在技术上创造了平高球、快吊、劈杀、网前搓球,步法上则强调提高移动速度,保持快速的能力。当时的代表人物有汤仙虎、侯加昌,他们都属于快拉、快吊结合突击的打法,方凯祥则是擅长杀、吊、劈结合快速控网的打法。

4.“快速和进攻”打法被各国选手重视

在中国快速进攻打法的影响下,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先后涌现出一些快攻打法的人物,如梁海量用杀、吊上网和劈杀配合,8次夺得冠军;林水镜用后场双脚起跳扣杀上网2次夺得全英赛冠军;翁振祥用平高球压底线,结合贴网吊球的拉、吊突击打法,使印尼队从1958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共7次夺得汤姆斯杯羽毛球赛冠军。先进的快攻打法主宰了国际羽坛。

同时,欧洲选手在发展重力扣杀的同时,也加快了进攻速度。如丹麦的考普斯运用网前假动作和拉、吊技术夺冠并保持7年之久。普里和菲明道夫分别在1975年、1977年击败梁海量而获全英冠军,可见快速和进攻的打法已被国际羽坛强国选手重视和运用。

5.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控制对方和后场为主

如何制服林水镜快速下压控网的全攻型打法,已是人们考虑的主要问题,其办法是加强防守,控制底线,不让他发挥下压上网。当时的代表人物有丹麦的弗罗斯特,印度的普拉卡什,马来西亚的米士本,中国的韩健、栾劲,印尼的林水镜和苏吉亚托等。弗罗斯特的打法特点是技术全面,控制与反控制的能力很强,他既能应付亚洲的快攻打法,本身又能快攻,还能守中反攻,因此运动寿命最长,1982年还夺得全英冠军,成为20世纪80年代“四大天王”之一。印尼的林水镜也改变了单一的杀上网打法,向拉、吊结合突击转化。苏吉亚托的特点是后场反控制能力很强,防守时接杀还反抽底线,1983年其因为在第3届羽毛球世界锦标赛中夺冠而成为“四大天王”之一。韩健原使用的是防守型打法,由于加快了移动速度并提升了劈杀能力,其成为防守反攻的实力选手。1982年,韩健在中印对抗赛中战胜了林水镜。总之,当时世界优秀选手主要的打法特点都是以压底线为主,并发挥各自特点。

6.强调变速突击,注重时机、效果、落点与战术的变化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特点,如中国选手杨阳和赵剑华,前者是快速调动而后者是先声夺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变速突击能力很强,表现在后场两侧起跳突击下压和抢网组织进攻,给对手造成极大威胁,都具有20世纪80年代“四大天王”的荣誉称号。

欧洲选手利用自身的高大、有力,已从控制底线的打法转向强调进攻、突击发球抢攻,以下压控网为主的打法。亚洲选手更着重利用自身灵活而抓技术的全面和突击技术,打法以拉结合变速突击为主。尤其是印尼选手后场起跳变速突击下压,速度快,落点刁,威胁大。目前,世界男子单打选手更注意在全面技术的基础上,加强绝招技术的掌握,提高质量和变化,使进攻具有更大的威胁。

(二)男子双打打法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50—60年代,欧亚选手采用不同风格的打法

丹麦以汉森为代表,他们手法好,分球质量高,很少起高球,以软打前半场控制后半场落点为主,迫使对方起高球再大力扣杀。亚洲的双打运动员则用硬对付软,以快对付慢,以吊抽硬打为主。

2.20世纪60年代,中国拥有多对世界水平的选手

当时中国有两种风格的打法:一种是运用单打手法,通过防守,挑两边底线的调动和对角线的前半场分球来创造进攻机会,属于后发制人的打法,如侯加昌、汤仙虎组合;另一种是以双打的高打、平打、近打、压着打为指导思想,加快节奏,以快速平压争得主动权,尤其前半场和跟位压网及连续封网意识和技术都比当时欧、亚的双打有着明显的优势。

3.20世纪70年代印尼双打垄断国际羽坛

印尼有两对选手比较突出,即纪明发、张鑫源和梁春生、瓦迪。他们的主要特点是攻守兼备,而且防守能力特别强,大多采用守中反攻,后场两边调动然后伺机反击的战术。在打法上,两对选手各有特色,纪、张组,纪主要在前场,封网找位跟进很快,一般情况下羽毛球很难通过他的前半场。另外,两人发球和接发球质量很高,被人们称为双打奇才。另一对选手攻守实力强,前场以打落点为主,善于分球,主要打分边轮次的进攻队形。

4.20世纪80年代初,突出快攻,打破印尼垄断局面

中国选手姚喜明、孙志安组以快打、平打为主,运用快和硬压底线,后分边封网战术,采用轮攻的队形,防守用挑两底线拉开战术。他们在1981年第1届世界运动会上夺冠;在1982年汤姆斯杯羽毛球赛中又战胜印尼选手,为中国团体取胜夺得了非常宝贵的一分。在1983年第3届世界锦标赛上,丹麦选手费拉特伯格、里勒迪尼战胜印尼选手夺冠,体现出欧洲选手水平的提高和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加快了速度。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韩中马形成三足鼎立

当时,高水平的双打主要有两种打法:一种是以韩国朴柱奉、金文秀为代表的平打、快打,以打前半场为主的快攻打法;另一种是以马来西亚的拉齐夫·西德克、贾拉尼·西德克和中国的李永波、田秉毅为代表的打攻守实力的打法。

6.20世纪90年代男双格局发生变化,突出了先发制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男双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新人技术不够全面,但后场的进攻都比较强,因此各对双打都是先发制人,形成对攻局面,发球、接发球及前几拍球和中前场抽挡质量都直接影响成绩,当前男双的打法也朝着“快速、全面、进攻、多变”的方向发展,在坚持快攻的方向中强调技术全面和双打关键技术过硬,打法更注重技、战术的变化特色。总之,男子双打演变是以欧洲选手软打前半场控制落点为主,亚洲选手以“平抽硬打快”为主,发展为轮攻的进攻队形,提高防守技术,以守中反攻打法为主,同时强调前几拍球的质量,抓全面和特色,形成多种快攻打法。

(三)女子单打打法的发展概况

1.女子单打长期以稳、准、控制底线为主

20世纪50年代,美国运用女子单打打法从欧洲手中夺过霸主地位。日本从1966年至1981年5次夺得尤伯杯,其单打主要人物汤木技术全面,比赛中掌握中心位置好,善于压对方两底线,打法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步法灵活,跑动快;其次是加强进攻意识,尤其是头顶劈吊对角速度较快,压底线伺机劈两对角是她的主要战术。身材高大的米娜妮凭借有力控制底线的打法,曾在1975年为印尼队夺得尤伯杯赛立下大功;丹麦的科彭技术全面,在稳、准的基础上,加快了步伐移动,不仅跑动快,步法调整得也很好,反控制能力很强。后来,她也曾获得1979年和1980年全英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女子单打控制底线的运用直至20世纪90年代还是相当成功,主要在球速上有了变化。如印尼队的王莲香,步法灵活,着重底线的控制与反控制,而且基础扎实,并配合拦吊,手法有动作,尽管后场以慢拉为主,但前场抢网意识很强,手法又多变,战术运用得很成功,在1992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上夺冠,成为羽坛“女皇”。

2.女子单打在“快速、进攻”下的吊杀控网打法

丹麦选手身材高大,如拉尔逊、柏妮莉、娜德加都是善于用下压控网为主的打法。又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选手梁秋霞、李芳在男子打法的影响下,出现快速的全攻型吊杀上网打法。尽管这些选手进攻威力很大,但由于技术不够完善,在世界大赛中未能获得最好名次。

3.中国女子单打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发展了快攻打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子单打在国际羽坛上保持了优势地位,其原因首先是抓了步法的改革,强调步法的灵活性和移动速度,同时抓住后场技术,主要发展了高平球,采用平高球结合杀球或吊球进攻的打法,进而发展控网技术,增强了抢网意识,并对网前技术动作进行改革,如掌握搓球、推球并与快速勾对角结合,使快攻打法更具有威力。在此基础上,再提高控制与反控制能力,加强突击技术,使快攻打法更趋全面。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张爱玲、李玲蔚、韩爱萍等成为国际羽坛名将。

总之,女单打法主要在于底线的控制与反控制,逐渐演变为慢拉、慢吊、提高移动速度和出球速度、提高控网能力、快速拉吊或拉杀结合突击为主的打法。

(四)女子双打打法的发展概况

1.20世纪60年代前,欧美选手几乎战无不胜

欧美传统打法的特点是分工很明确,一前一后,通过前半场的软打创造进攻机会。欧美传统打法配对都是一硬一软,主要是打手法,移动速度比较慢,1970年前历届全英赛女双冠军几乎全部由欧美选手获得。

2.20世纪60—70年代,亚洲以防守反攻打法战胜欧美选手

针对欧美选手,女双打法只有一个在后场负责进攻,而且移动慢,进攻威胁力不是很大,亚洲选手便采用加强防守能力,发展防守反攻的打法。日本队竹中悦子、相泽町子和德田、米仓都有较强的防守能力,后者的打法主要是运用抽挡技术,印尼队米娜妮、柯斯特也是守中反攻的打法,就连中国最强的一对选手陈玉娘、梁秋霞,也是用单打手法打双打,先守后攻。

3.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女双打法快攻稍占优势

英国队的佩里、伯斯特,克拉克、吉尔吉斯,保持了原欧洲风格的后攻前封打法,由于提高了发球、接发球和前几拍的质量,加强了前半场的控制,封网意识强,迫使对手防守挑高球,给后场队员留有充分时间移动而保持连续进攻,她们与中国队较量互有胜负,韩国队的黄善爱、姜淑英,金练子、柳尚希,她们的防守能力强,打得很稳,通过打前半场创造进攻机会,曾在1982年第9届亚运会上战胜我国选手夺得冠军。中国有三对不同的打法配对,都是通过压底线创造进攻机会,但在手法上有所不同,如张爱玲、刘霞是属于单打打法打双打,采用抽压底线,在进攻队形上是后攻前封,结合两边压封,曾在第1届世界运动会上夺冠。徐蓉、吴建秋是以拉开两底线为主的守中反攻打法,还有一对林瑛、吴迪西是以快打、平打为主的快攻型打法,具有较全面的攻守能力,前半场封网意识强而且技术好,在1983年第3届世界锦标赛上夺冠,以后一直占据优势地位。

4.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世界女双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快攻技术有所发展

如英国队的克拉克、高尔丝,瑞典队的马格努逊、本特森,在具有较强防守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了后攻前封与轮攻相结合的打法与亚洲各队抗衡。亚洲中国、韩国、印尼各队都具有较强的攻守能力,在进攻手段上又各具特色。印尼队罗西安娜、埃尔马,维拉瓦蒂、杨蒂,实力相当,前一对前半场冲压意识比较强,后一对是一高一矮的配对,充分发挥维拉瓦蒂的进攻威力,中国队林瑛、关渭贞属于抽压底线,快速封网的进攻型打法;李玲蔚、韩爱萍组封网意识强,韩有后场进攻能力,控制两底线,用防守反击的打法,最突出的是韩国队的双打选手黄英、郑素英,配合得又快又硬,黄英是运用对角分球,郑素英是以抽打平球来控制前半场,后场进攻以攻中路为主,配合吊球的战术比较突出,在一段时间里占有很大优势。

总之,女双打法的演变,从欧美打前半场—压底线的打法到多种快攻,近打的快攻打法—防守反攻的打法,目前期待着快攻打法的进一步发展。

(五)混合双打打法的发展概况

1.欧洲混双以软打前半场,球路以对角线为主,队形是女前男后

后来发展为变速和变向的平抽后场与软打前半场相结合的打法,英国和瑞典配对的选手佩里、托马斯就是这种打法,佩里前半场抢、封网意识很强,前半场放、推和扑较凶,托马斯手法好,善于控制拦截和平挡,平抽有力而稳,后场进攻很凶,防守时女队员与球总是成对角线,佩里有时还采用半蹲或接平球,很少挑高球,他们在1983年第3届世界锦标赛上夺冠。20世纪90年代,丹麦独领风骚,1993年第8届世界锦标赛上纶德卡、本特森和克里斯腾森、莫根森获冠亚军,在前8名中欧洲选手占5对。他们主要是发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好,女选手封网意识强,男选手进攻凶狠,而且中场手法好,能软硬兼施,很少起高球。

2.亚洲混双打法首次战胜欧洲混双打法

中国队在1965年访问北欧时,林建成、梁小牧、方凯祥、陈丽娟凭着快速技术,采用双打的打法获得国际羽毛球邀请赛的冠亚军。继后因印尼队纪明发发球好,控制球能力强,故纪明发、维古纳也胜过欧洲选手,曾在1979年全英羽毛球公开赛中夺冠。1985年后,韩国选手朴柱奉、郑明熙成绩突出,朴柱奉手法好,中场能软挡硬抽,不轻易出高球,后场进攻又有变化,能控制场上局面,加上郑明熙前半场意识强,有接杀球挡网跟位前压的特点,因此成为世界最强的混双选手。中国的王朋仁、史方静在1988年世界杯羽毛球赛上击败了朴柱奉、郑明熙。主要是王朋仁中场球有停顿手法,后场又有连续的重炮扣杀能力,史方静防守能力强,封网比较紧,加之提高了发球、接发球质量,因此成绩突出。他们主要采用平抽、压底线的方法来创造进攻机会的打法。

混双打法的演变是以软打前半场为主的打法—以硬压底线为主的打法—能软挡硬抽相结合的打法。要求有很好的发球、接发球技术,女队队员需有很强的前半场意识和跟位,尤其强调击球技巧使对方回球向上或质量不高,同时,防守能力要强,男队队员要善于跑动,中场手法好,控制球能力强,后场进攻要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