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一)篮球运动的起源
篮球运动是1981年由在加拿大出生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发明的。他当时受启发于当地青年摘桃扔入桃筐的活动性游戏,即在一块场地的两端设置两个竹制桃筐,展开投篮比赛,这便是篮球运动的雏形。
后来史密斯将在室外开展的篮球游戏移至室内,并将桃筐悬挂在室内两侧离地面约10ft[1]高的墙壁上,以足球代替其他物体向篮筐中投准,展开攻守对抗的游戏比赛。最初由于篮筐底部是封闭的,投进的球不能落下,需要架梯将球取出,开展活动十分不便,之后很快将篮筐底部去掉,并将悬挂在墙壁上的篮筐安装在特殊的立柱架上,移至场地两边进行游戏比赛,为了避免将球投掷到场地外,影响观看者,曾在篮筐后部设有挡网,有些还用网形装置罩住整个场地,类似一个大网笼,因此某些国家和某些版本的书上仍将篮球运动称为“笼球运动”。正因为这种运动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较强,有较好的健身作用,所以便在游戏的基础上很快充实活动内容,制定了某些限制性规则,而且不断改革比赛方式,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篮球运动。
(二)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概况
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
1.初创试行时期
19世纪90年代,篮球运动无明确的竞赛规则,场地大小、活动人数不限,仅在室内一块狭长的空地两端各放一只桃筐,竞赛时把参加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当竞赛主持者在边线中心点把近似现代足球大小的球向场地中心区抛去后,两队便集体向球落点奔抢球,随即展开攻守对抗,球进筐者得一分,累计得分多者为胜。而每进一球都需要按开始时的程序重新比赛。
最初的活动与比赛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在冬季参与室内游戏活动,场地没有区域划分,也没有比赛时间的明确限制。由于攻守争球投篮十分激烈,往往在争抢过程中出现粗野的动作和某些不利于游戏和比赛正常进行的现象,为此,1892年,史密斯将比赛场地按照进攻方向分为后场、中场和前场,同时明确了比赛的要求,如不准个人持球跑,限制攻守对抗中队员身体接触部位等,对悬空的篮筐装置也做了明确规定,不久又提出了13条简明而必须严格执行的比赛规则,其中有比赛时间分为前后两个15 min,中间休息5 min;待比赛结束,双方打成平局时,若双方队长同意可延长比赛时间,先投进球的队为胜,掷界外球规定在5s内完成,若超过5s,裁判可判为违例,由对方发界外球。某一方连续犯规3次,判对方投中一个球,还规定可以用单手或双手运球,但不能用拳击球,不准用手或脚对对方队员打、推、拉、摔,违者第一次记犯规,第二次犯规者停止比赛,直至对方投进一个球才允许该犯规队员再次进入场地参赛。对故意或具有伤害性质的犯规行为,则取消犯规者该场比赛的资格,而且该队不得换人。
此后,比赛场地由不分区域的场地,逐步增划了各种区域的限制线,如中圈及罚球线,不久又增加了中场。篮圈也由铁圈代替了不同材质制成的篮筐,后部的挡网也换成了木质规则的挡板,并与铁质篮圈相连,接近于现代使用的篮板装置,竞赛开始程序改由中圈跳球,比赛中的队员也开始有前锋、中卫、后卫的位置分工。前锋、中锋在前场进攻,后卫负责守卫本篮和把球传给中场和前场的中锋、前锋。至此,现代篮球运动基本形成。从1904年第3届奥运会上由美国队举行了国际上第一次篮球表演赛,至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间虽未有统一规则,但上场已基本定为5人,进而球场有了电灯泡式的限制区和罚球时的攻守队员分列站位线。此时攻守技术简单,仅限双手做几个传、运、投的基本动作,竞赛中以单兵作战为主要攻守形式,战术配合还在朦胧时期。1891—1920年,由于篮球比赛的趣味性强,篮球运动在美国教会学校迅速得以推广,同时,通过基督教青年会组织、教师及留学生间的交往,篮球运动随着美国文化和宗教在1891—1920年先后传到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及非洲。
2.完善和推广时期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篮球运动迅速向欧、亚、非等四大洲的许多国家推广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单兵作战的基本形式逐渐被掩护、协防等几个人的相互配合所充实。为了适应并推动世界各国篮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1932年6月18日在瑞士的日内瓦由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士、意大利、希腊、拉脱维亚、捷克斯洛伐克、阿根廷等8国的代表酝酿出了组织国际统一的竞赛规则13条,例如,规定竞赛人数为5人;场地上增加了进攻限制区,投篮时对手犯规,则投中加罚1次,未投中加罚2次;竞赛时间由女子8min、男子10min一节共赛4节,改为20min一节共赛2节;进攻队在后场得球后必须10 s过中线不得再回后场等。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上,篮球运动被列为男子正式竞赛项目,现代篮球运动从此登上国际竞技舞台。
20世纪40年代,随着篮球技术、战术不断演进和发展,特别是运动水平的提高,高大队员开始涌现,篮球规则进行了充分修改。例如严格了侵人犯规和违例罚则,篮板有了规范的长方形和扇形两种,球场中圈分为跳圈和禁圈两个圈,球场罚球区的两侧至端线,明确分设了争抢篮板的队员的分区站位线,篮球技术、战术不断变化,充实并各成体系地向集体对抗方向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末,进攻中的快攻、掩护、策应战术,防守中的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等战术阵型和配合已被各篮球队所运用,篮球运动在国际间进入完善、推广的新时期。
3.普及与发展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篮球运动在世界各地广泛普及,特别是随着篮球运动技术、战术的创新发展,规则与技术、战术之间不断制约和相互促进,迫使篮球运动员身高增长加速,如美国运动员张伯伦、苏联运动员克鲁明及女运动员谢苗诺娃等,高度开始成为现代篮球竞赛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一种利用高大队员强攻篮下的中锋打法风行一时,篮球运动员进入了一个向高大体型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1950年和1953年分别在阿根廷和智利举行的男女首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上,高大的队员威震篮坛,国际上开始有了“得高大中锋者得篮球天下”的说法,迫使篮球规则在场地和时间上对进攻队加强新的限制。如20世纪50年代将篮下门字型3s区域扩大成梯形3s区,一次进攻有30s的限制,以及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一度取消中场线等,攻守区域的扩大,高度与速度的相互交叉、渗透,使比赛的速度、技巧、准确性,争夺篮下的优势成为竞赛胜负的重要保证,有利地推动了攻守技术、战术的全面发展。例如,进攻中的快攻,移动掩护突破快攻,以及防守中的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成为当时以快制高、以小打大的重要手段。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篮球运动开始形成以美国队为代表的高度、速度与技巧结合的美国型打法;以苏联队为代表的高度、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欧洲型打法;以韩国队、中国队为代表的矮、快、灵、准结合的亚洲型打法。
4.全面提高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身高2m以上的篮球运动员大量涌现,篮球竞赛空间争夺越发激烈,高度与速度的矛盾更加尖锐,高空技术的发展和占有高空优势就显示着实力,篮球竞赛名副其实成了巨人们的空间游戏。为此,规则对高大队员在进攻时提出了更多的限制和要求,以利于调动防守和身高处于劣势队伍的积极性。随之,一种攻击性防守——全场及半场范围内的区域紧逼人盯人防守和混合型防守战术展现出新的制高威力。1973—1978年,竞赛规则又多次对犯规提出了次数的调整和增设追加罚球的规定,促使进攻与防守的技术、战术在新的条件制约下,向既重高度、速度,又重智慧、技巧,准确多变的方向创新发展,进攻中全面的对抗技术、快速技术结合更加巧妙;传统的单一型的攻击型技术、机械的战术配合和相对固定的阵型打法,被全面化、整体型、综合型频繁移动中掩护的运动打法所取代,防守更具破坏性和威胁力,个人远距离斜步或弓箭步站位干扰式防守和单一型的防守战术,被近身平步站位,积极抢距、抢位,身体有关部位主动用力的破坏型的个体防守和集约型防守战术所取代。尤其是1976年第21届奥运会篮球赛和1978年第8届男子世界篮球锦标赛后,篮球运动出现了高身材、高技巧、高速度、多变化、高比分的特点,特别是高空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趋势和特点到20世纪80年代则更为突出和明显。为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篮球竞赛规则对进攻时间、犯规罚则又做了新的修正,规定了远投区,增加了3分球规定等,篮球运动向更高水平全面提高和发展。
5.创新与攀登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奥委会允许职业篮球队员参赛,给世界篮球运动开创了新的发展渠道和方向。1992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上,以美国梦之队中的超级球员乔丹、约翰逊等为代表的现代篮球技巧表演,把这项运动技艺表演得更加充实完善,战术打法更为简练实用。特别是南斯拉夫、巴西等欧美地区的篮球竞技水平迅猛提高,形成欧美两大洲对抗的格局。从此以后,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跨入了创新、攀登,融竞技化、智谋化、技艺化于一体的新时期,标志着现代篮球运动结构、优秀运动队伍综合智能结构,以及运动员的体能、智能与掌握、运用篮球技术、战术的能力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技术动作不断演变创新,战术阵型锋卫位置界线逐步模糊。赛制不断变革,规则不断修订,展现出现代篮球当代化的教育、科技、艺术、文化气息。1994年后,国际篮球联合会因运动员制空能力增强,空间拼抢激烈,对篮球竞赛规则又做了某些修改,以使比赛争夺更安全、更合理、更具观赏性,并将篮板周边缩小,增加保护圈。1999年12月,国际篮球联合会又决定在2000年奥运会后实行某些新的规定,即比赛分为4节,每节比赛时间10min;每队每节如达到4次犯规,对以后发生的所有犯规均要处以2次罚球;两节比赛后中场休息15min;首节与第2节之间,第3节与第4节之间休息2min;首节、第2节、第3节每队只可暂停1次,第4节可暂停2次;球队每次进攻的时间从30s缩短为24s;球进入前场的时间限制为8s;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可实行三人制裁判法等。可见,现代篮球运动无论男子还是女子今后都向着“智”“高”“快”“全”“准”“狠”“变”和技术、战术运用技艺化的方向以及各种风格、不同打法,形成高度技艺性、高度文化性、高度观赏性、高度商业性的新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现代篮球竞技运动的形成是有阶段、有层次、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是由某一个国家的地方性游戏发展为区域性文化活动,再发展为竞技性项目,进而成为世界范围的体育文化现象和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门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