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拍的种类与性能
乒乓球拍是打球的主要工具。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球拍的革新,而球拍的革新又推动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球拍。
(一)普通胶皮拍
这种球拍是由普通颗粒胶直接与底板黏合而成的。胶皮颗粒长度一般为0.8~1mm。其最大特点是击球稳健,控制球能力强,容易掌握,因弹性较小,摩擦力也不太大,故用它打球速度较慢,旋转力也不太强。
(二)长胶球拍
这种球拍的胶皮颗粒长,一般大于1.6mm,长胶一般不易主动制造强烈旋转,在回击对方的轻拉球或不转的搓球时,多为不转球;接对方的加转弧圈球或突击球时,回球呈强烈下旋,接对方的下旋发球或搓球时,回球是上旋;对方来球旋转越强,力量越大,回球的反向旋转亦越强烈,发球一般为不转球,但若能快速集中用力摩擦球,也可发出旋转球,在中远台接突击球,采用上臂发力将球送回的方法,可削出不转球,这种球拍的控球能力不如普通胶皮拍。
长胶球拍主要为两面不同性能球拍打法的运动员采用。为了有利于发挥长胶的特殊性能和进攻能力,一般在其下面黏合厚度为0.8~1mm的薄海绵。也有少数削球运动员在使用长胶时,干脆就不用海绵,将长胶胶皮直接粘贴在底板上,使长胶性能更纯。
国际乒联器材委员会给长胶下的定义是,颗粒高与颗粒直径之比大于0.9。国际乒联并没有直接提出取消长胶,只是将颗粒高于颗粒直径之比定为小于等于1.1。这样0.9与1.1之间就留出了0.2的余地,因此一部分长胶可以继续使用,如邓亚萍使用的长胶“友谊755”就在保留之列。
(三)正贴海绵胶拍
用正贴海绵胶拍击球容易发挥海绵、胶皮和底板的作用,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且速度快。但正贴胶皮缺乏黏性,摩擦系数不如反贴胶皮大,用它攻打弧圈球和强烈下旋球时,不如反胶拉冲易于制造合理的弧线,因此技术难度大。使用正贴海绵胶拍的运动员不仅在技术方面应擅长攻打,而且在心理方面必须具有胆大、果断的特点,正胶攻打过去的球向下沉,对方不易适应。
用正贴海绵胶拍打快攻的运动员,若反手以推挡为主,应选用次硬型海绵,若反手以攻为主者,应选用较软型海绵,海绵软,反弹力小,易于控制球。所以,两面攻打法并善于自身发力的运动员多喜欢选用这种球拍。若用正贴海绵胶拍打削球,宜选用稍薄略软些的海绵,配以802号或563号胶皮为好。
(四)反贴海绵胶拍
反贴海绵胶拍黏性大,能制造强烈的旋转,但相对而言,反弹力稍小,能“吃”住球,击球速度不如正胶快,回击对方的旋转球时较易“吃转”。
反胶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无论是以打快为主,还是以拉冲或拉打结合为主,以选用厚度为2~2.2mm的稍软点的硬型海绵为宜,因为这种海绵反弹力大、出手快。在速度与旋转相结合的现代乒坛,选用此种海绵与反贴胶相配的选手较多。
用反贴海绵胶拍打削球的运动员,应采用稍软略薄一些的海绵,以在增加旋转变化的同时,还能提高削球的稳定性,反贴胶皮有短齿和长齿两种。若将短齿反贴皮和略带硬性的海绵黏合在一起,利于增加削球的旋转强度与加大转与不转的变化,但削接弧圈球的控制力稍差。为弥补此不足,可选用稍硬薄型的海绵。手感好且又擅长削球旋转变化的运动员,宜于选用短齿型的反贴胶皮;若削球者不擅旋转变化,则可采用长齿反贴胶皮与较薄略软的海绵相配。这种球拍打法稳健,对付弧圈球效果较好,但削球的旋转变化不如短齿胶皮大。
(五)生胶海绵拍
生胶胶皮长度为0.8~1mm,仅是含胶量比正胶大,颗粒较软,弹性较大,击球速度快。在对推、对攻或接弧圈球时,回球落台后有迅速下沉现象,在发力打时,控制球能力较好,并有利于消减弧圈球的强烈上旋,但在轻打时,稳定性不如正胶,接弧圈球容易打滑,一般不宜制造强烈的旋转,如爆发力好,摩擦球力集中,亦可产生一定的旋转。站位近台、手感较好、擅长发力的进攻型运动员,可使用生胶海绵球拍,采用生胶胶皮时,最好选用薄型硬海绵相配,这种海绵的反弹力小,击球时,要求运动员必须主动发力,以利于发挥生胶的特点和作用。亦可选用长为1.7~1.9mm的次硬型海绵相配。
(六)防弧海绵拍
在弹性很小的软型海绵上粘一块防弧胶皮。防弧胶皮的胶齿较短,底皮厚而硬、无黏性,弹力和摩擦力都很小,其性能大体与长胶海绵拍相近,有助于消减弧圈球的强烈上旋,增强控制球的能力。但防弧海绵拍可以加转,回球的速度慢,前进力小,甚至在自己用力加转的情况下,回球还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用其挡球或攻球时,球亦不大往前走,采用防弧海绵球拍者一般为两面不同性能球拍的运动员,以削球为主的运动员应选用2mm厚的较软型海绵相配。
选用底板时,以吃球而又不震手为佳。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若能选到弹性大而又吃球的底板最好,也有个别自身主动发力较好的进攻型选手,喜欢用弹性稍小的底板;习惯用削球的运动员则宜选用弹性较小的底板。此外,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宜选用重量轻的底板,否则影响手臂的摆速。打大球比打小球时使用的底板应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