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运动

五、中国乒乓球运动

(一)乒乓球运动传入中国

1904年,上海四马路一家文具店的经理王道平从日本买来10套乒乓球器材摆设在店中(包括球台球网、球及带洞眼的球拍)。为了推销这些器材,王道平不仅介绍了在日本看到的打乒乓球的情况,还亲自表演,从此,中国才开始有了乒乓球运动。1916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童子部设置了乒乓球房并配备了球台,在一些学生中开展这项运动。随后,这项运动就逐渐在北京、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地开展起来。当时,参加者仅限少数洋行中的一些成员、地位较高的职员和一些家庭比较富裕的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乒乓球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不少乒乓球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想借助政府的力量使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得到发展和提高,但他们的希望皆成泡影,虽然各地行政当局也举行运动会,但乒乓球运动皆被排除在外。

1925年,在上海举行了中华队对决旅日华侨队的秋山杯乒乓球比赛。1927年,中华队曾东渡日本进行访问比赛,同年,在上海举行的第8届远东运动会上,出现了乒乓球表演赛。

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乒乓球协会。当时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仅限于在几个大城市的上层社会中举行,仅有少数人参加,技术水平低,对外比赛成绩负多胜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第1届全国乒乓球比赛,1935年在上海举行。参加比赛的只有8个队,最后由上海、澳门、江苏和香港队循环争冠,不想,香港队中途返程,余下的3队比赛结果皆为1胜1负。这种情况比赛名次如何排列?当今的三级裁判都会易如反掌地解决。但那时的大会组织者一筹莫展,最后无奈宣布此届比赛冠军有三,各赠大银盾一座,这一结局成为乒坛历史上的一段笑话。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不仅技术水平欠缺,而且组织比赛的能力亦十分有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乒乓球运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和政府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乒乓球比赛大会,有6个行政区和铁路系统的62名男女运动员参加比赛,首任国际乒联主席蒙塔古先生应邀来北京访问,并对全体运动员发表了热情友好的讲话,预言中国队将会以世界强队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乒坛。同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乒乓球部加入了国际乒联,1953年开始,中国乒乓球队正式进入世界乒坛,参加了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20届世乒赛。从1956年起定期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比赛。

(四)中国乒乓球队世界比赛历程

现在,世人一谈起中国乒乓球队,往往就和世界冠军联系起来,似乎中国乒乓球队是命中注定的世界冠军一样。其实,中国乒乓球队最初水平和其他项目相比并不先进,可以从4个阶段来看中国乒乓球队的发展。

1.起步阶段(1953—1957年)

1953年中国乒乓球队第一次参加了世乒赛,结果男队被评为一级第10名,女队被评为二级第2名。

虽然当时中国乒乓球队的技术水平不高,但他们并没有盲目地跟着外国选手后面跑,而是以中国选手的习惯和特点为基础,认真研究乒乓球运动的客观规律,注意吸收外国乒乓球队的长处,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

1956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第23届世乒赛,赛后男队被评为一级第6名,女队被评为一级第11名。这届比赛,使当时的中国乒乓球队认识到,必须在原来快与狠的基础上,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击球的准确性。

1957年,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第24届世乒赛,男、女队都获得了决赛资格,赛后,男队被评为一级第4名,女队被评为一级第3名,王传耀和孙梅英还分别被评为世界男、女第7名优秀选手。

1953—1957年短短的4年时间,中国乒乓球队的进步是很快的。

2.腾飞阶段(1959—1965年)

1959年,容国团以“人生能有几回搏”的英雄气概,在第25届世乒赛中为祖国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了容国团的胜利。一家外国报纸评价:“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以优秀选手的方式出现,这件事比容国团个人的成就重要很多。”这一届中国乒乓球队已展露峥嵘,在男女团体、女子单打、双打和混合双打5个项目上都获得了第3名,男子单打有4人进入了前8名。

中国乒乓球队回国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容国团和乒乓球队,并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容国团成功的实践,打破了世界冠军高不可攀的迷信,拨开了笼罩在乒乓王冠上神秘的烟雾,鼓舞着运动员解放思想,勇攀世界高峰。

第26届世乒赛是第一次由中国举办的世界锦标赛,全国上下十分重视。在临近世乒赛开幕的几个月时间里,传来日本选手发明了秘密武器——弧圈球的信息。据说,匈牙利和南斯拉夫联队访问日本时,面对这种新技术竟然未能打出一个像样的球来。为了对付弧圈球,中国乒乓球队群策群力,寻资料摸情况,派人赴中国香港地区观摩比赛,老队员主动要求模仿日本的弧圈球打法,帮助主力队员训练,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鼓舞着主力队员向世界乒坛顶峰奋力攀登。

第26届世乒赛获得圆满成功,中国乒乓球队获得3项冠军、4项亚军和8个第3名。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在国内掀起了“乒乓球热”。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直拍近台快攻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打法,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乒乓球技术的新潮流。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中,中国队获得了3项冠军、2项亚军和7个第3名。男团决赛时,中国队上场的除了2名直拍快攻选手外,还有1名被称为“魔术师”的直拍削球手张燮林。由于参赛主力队员打法的多样化,与上届相比,中国男队显示了更大的优势。

在中国男队两次捧走斯韦思林杯后,对女队震动很大,特别是第27届世乒赛上,凡沾“女”字的项目,冠军就没有中国乒乓球队的份。为了帮助女队丢掉包袱,徐寅生运用辩证法讲了自己打球的体会,毛泽东主席看到这篇讲话后,亲自做了重要批示。女队认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批示和徐寅生的讲话,思想上的提高带动了技术上的进步,在第28届世乒赛上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中国乒乓球队在第28届世乒赛中,共获得5项冠军、4项亚军和7项第3名,在世界引起了震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头号乒乓球国家”。许多外国朋友把乒乓球称为中国的“国球”。

这段时间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第一次高峰,无论是直拍近台快攻,还是防守型削球打法都取得了好成绩,各种类型打法百花齐放,互相促进,推动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3.拼搏阶段(1971—1987年)

1970年年底,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了在瑞典举行的斯堪的纳维亚公开赛,受到了欧洲选手强有力的挑战。欧洲选手在打法上和技术上有了飞跃的进步,成功地创造了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新打法。

面对欧洲选手的进步,中国的快攻应怎样发展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乒乓球界展开了一场学术性的讨论,一种观点是中国快攻要坚持原来“快、准、狠、变”的指导思想,提高快攻技术,另一种观点是在坚持“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转”字,学习、掌握弧圈球,丰富发展中国的快攻打法,徐寅生力主后一种观点,并提出了直拍用反胶打快攻的设想,不久,出现了一些用反胶打直板的选手,如郗恩庭、郭跃华、齐宝华等,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20世纪70年代共举办了5次世乒赛,有锦标35个,中国队获16.5个,占总数的47.14%。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瑞典队从中国男队手中夺走了团体冠军,中国女队在第31和第32届世乒赛中,团体冠军两次旁落;1979年在第35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获得了女子项目全部冠军和男女混合双打冠军。男队则由于冠军包袱未完全放下,技术战术缺乏创新,团体赛中败于实力雄厚的匈牙利队,单打冠军为日本新秀所夺,男子双打也告失败,中国男队的这次失利引起了乒乓球界的震动。

但是中国乒乓球队能够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在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世乒赛中,女队又一次全胜,男队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创造了世乒赛史上由一个国家取得全部7个冠军和5个单项亚军的新纪录,在以后的3次世乒赛中,中国队每次均获6项冠军,4届比赛共有锦标28个,中国队夺得25个,占冠军总数的89.29%。尽管每个冠军都得来不易,但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上的地位已显而易见。此间堪称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第二次高峰。

中国乒乓球队在这一阶段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大胆起用新人,开发新的球艺。第36届世乒赛与匈牙利争夺男团冠军时3名上场队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其中蔡振华、谢赛克均为第一次参加比赛,为中国乒乓球队再次获得斯韦思林杯立下汗马功劳。女队“一老带二新”,曹艳华率耿丽娟、倪夏莲,使中国队获团体冠军;第38届世乒赛时,男队又出现了新人,陈新华能攻善守,灵活多变;陈龙灿直拍正胶快攻,速度快、球路刁。二陈与江嘉良合作,在团体决赛中竟以5∶0大胜瑞典队,女队由横拍两面拉弧圈球的新人何智丽与老将童玲、戴丽丽和耿丽娟组成,在团体赛中27盘皆胜。第39届世乒赛,中国男队由新老结合的滕毅、江嘉良、陈龙灿与瑞典队的卡尔松、林德、佩尔森争夺冠军,中国队再次以5∶0大胜,女队由新老结合的李惠芬、焦志敏、戴丽丽组成,以3∶0打败了由梁英子和玄静和组成的韩国队。中国男女队再次双获团体冠军。

在第31~39届世乒赛中,共有锦标63个,中国乒乓球队获41.5个,占冠军总数的65.87%。其中7次夺得男子团体冠军、女子团体冠军和混合双打冠军,5次男子单打冠军,3次男子双打冠军,5.5次女子双打冠军(第34届世乒赛由中朝运动员获女子双打冠军,所以中国队仅算0.5个)。

4.新历程阶段(1988年至今)

1988年第24届奥运会,乒乓球第一次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选手在全部4个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了男双金牌和女单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在汉城赛场高奏。

欧洲男子选手又经过一段时间比赛的锤炼,技术更加全面,打法已趋成熟,中国队在长期的胜利中隐藏了失败的因素。为此,徐寅生曾多次疾呼“狼来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警告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中国选手依然在思想上缺乏紧迫感,技术上缺乏创新。

第40~42届世乒赛共有21个锦标,中国队夺得10个,占总数的48%。其中纯女子项目共有9个锦标,中国女队夺得7个,而中国男队除第42届世乒赛夺得1次冠军外竟再没能拿到一次冠军,特别是第41届男子团体赛跌至第7名,是20多年来的成绩最低点。

尽管在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摘取了4个比赛项目中的3块金牌,但男队连续三届在世乒赛中与团体和单打冠军无缘,享有双保险之称的邓亚萍和乔红在1993年第42届世乒赛中的单打中均被淘汰,唯一进入前4名的高军也在1/2决赛中败北,因此整个中国女队无人进入女子单打决赛,这是中国女队14年来第一次在世乒赛的单打比赛中未能进入决赛,这件事引起了中国乒乓球界的极大重视。1993年年末到1994年年初,中国乒协分别举办了全国乒乓球奥运重点省市男队主教练和业余体校教练员研讨班,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副主席李富荣亲自到会并进行了重要讲话,指出当时中国乒乓球运动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次讲话,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在天津举行,这是第二次在中国举办的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以全部7项冠军的成绩回报了祖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与期望。孔令辉成为男单新科状元,邓亚萍重获女单冠军,男子双打由王涛、吕林称雄,女双由邓亚萍、乔红夺得,混双由王涛、刘伟折桂。

中国乒乓球男队终于走出了困境,而中国乒乓球女队亦摆脱了困扰,他们终于迎来了中国乒乓球运动的第三次高峰。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乒乓球赛中,4枚金牌全部被中国队夺得,男女单打冠军分别由刘国梁和邓亚萍获得,男女双打冠军分别由孔令辉、刘国梁以及邓亚萍、乔红所获,第44、第45届世乒赛中国队取得了6项冠军的好成绩。

中国乒乓球队在第45届世乒赛的5个单项比赛中,不仅获得了男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的冠亚军,而且囊括了混合双打的前8名,在单项比赛中未获一项冠亚军的瑞典队,并未放弃在团体赛上的争夺,赛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队整体实力优于瑞典队,男团冠军非中国队莫属了,但结果是瑞典队夺冠。这场比赛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在一定意义上失败更能激励人的斗志。

在第27届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第二次实现了4枚金牌的大包揽。在第46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第三次实现了7项冠军大包揽。

中国乒乓球队成立至今共经历了3个高峰期,1961—1965年的第26~28届世乒赛为第一个高峰期,1981—1987年第36~39届世乒赛为第二个高峰期,1995年至今为第三个高峰期。自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容国团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2017年年底国际乒联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国乒乓球队又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乒乓球运动的历史,既是各种打法技术的演变发展史,又是一代代运动员的拼搏奋斗史。一个国家或地区若想在世界乒坛长盛不衰,则必须重视技术打法的创新和对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