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投身于《循玉问宗——中华姓氏古玉徽铭真传释义》一书的编撰工作,对我而言,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

我是在十几年前从缪德彰先生手里陆续获得古玉姓氏徽铭的,至2008年陆续累积了122枚。缪先生告诉我这些是他早年偶然从一个农民手中得到的,当时并不懂它的含义,但是直觉告诉他应当是好东西。农民告诉他这是“百家姓”玉牌。

当时的我正沉醉于古玉的收藏与研究中,无暇顾及其他门类。我觉得中华古玉美不胜收,涵盖了中华数千年文明史,徜徉其间自己的智力、体力、财力已经力所不逮,更何况是姓氏研究,免不了有望而却步的仰视心理,认为这是专业人士的研究范畴。从读玉识玉的角度分析这些姓氏玉牌,就其鸡骨白的风化色及正反两面工整规制的镌刻图案,可窥见其高贵的身世,不禁生发出一探究竟的冲动想法,但终因其时自身文化的积累尚浅,自知尚不具备解读能力,故而认真地将其整理、装盒、识认、备注目录……

随着自己的古玉藏品越来越丰富,玉友朋友的愈发增多,在缪先生及大家的不断鼓励下,经过不懈的努力,2009年10月16日以“浏览古玉中的历史,解读历史中的古玉”为宗旨的云玉馆开幕了。但是伴随而来的是横亘在眼前的古文字难题日益缠绕于我,那些琢刻在古玉上的上古文字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几经努力与周折,然而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准确地说找不到既懂古玉又通历史,更懂古文字的老师。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小我就是个热爱学习、善于琢磨的人,喜欢给自己出问题,找答案。我把这股劲头用到了古文字的学习上,我把缪老师帮我找来的和自己但凡在书市上能找到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书籍、字典及参考资料,等等,如饥似渴,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将有些甲骨文经典书籍细读无数遍直至翻烂,经过较长时段总算让自己进入了一个赏心悦目、身心自由的状态。依靠自己从小到大各门类知识的积累,以及业余时间不懈地通读国学经典,不断培养自己的语感和体验,终于在数年后的某一天,我把一个商代玉罐上图文并茂的62个古文字一字不差地释读了出来,发现它竟然是商朝时期杞国(夏代遗民组成)的遗存,其上详细记录了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一队人马经过古高林时,王妃诞生了一个杞国王子的故事。自此我对自己研习古文字有了更充分的信心。为了检验自己的古文字能力及进一步夯实基础,我自创了《说文解字》栏目,每天解析一个词语,用组字六法加释义,配上国学篇的经典词句及典故,每天在“上海云玉粥会群”以及近30个个人或群组发送,相当于每天有近1000人在同时学习汉字及国学,整整500天的词汇量,等于让朋友们每天督促自己严谨、认真、努力地完成1000个单字的研修功课,可谓教学相长、兼容并蓄,使自己得到了一次多方位的学习与升华。

云玉馆的古玉藏品以及本人一直受到全球粥会世界总会总会长、中华姓氏研究会会长、台湾文化联合会理事长陆炳文先生的嘉许与鼓励。多年来陆总会长一直用他高瞻远瞩,博学多识,宽广的胸襟,不辞辛劳跋涉千万里,近两百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宣传两岸同宗同源,同为中国人,中华一家亲,两岸心连心,和谐统一的理念。陆总会长发文告诫普天下的华人,要让全球华人、台、港、澳同胞认祖归宗,认同自己是中华儿女,是中国人的一分子,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熟知自己的中国姓氏,通晓自己族群姓氏的由来。正如了解人类的哲学终结命题,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一样。从学习本族姓氏的源流发展史中,了解中华文明史,感受中华祖先的智慧和勇敢,为自己有中国姓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在我二十多年的古玉鉴藏及十多年的古文字的研修时间里,冥冥之中总仿佛感觉自己身后有一双手在操盘引导,指导一个不谙古字的门外客成长为废寝忘食、不遗余力投入其中的痴迷者。也许一切的一切缘于命运的安排,当然更源于自己内心对中华文化精髓的真切向往,对古玉及古文字无上的挚爱。

2017年3月8日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日子,“上海云玉粥会”王小玑老师以云玉馆馆藏的姓氏徽铭“陆”姓及“丁”姓玉牌作蓝本,请“城隍庙”刻字师傅复制琢刻了上述二姓,辅配我写就的徽铭释义,作为回赠陆总会长及丁之发名誉总会长对上海粥友“三八节”祝福的礼物,不想因此获得了陆总会长的声声赞许,认为此举为高妙的再创作,是对中华姓氏源流上佳的诠释方法,并鼓励我以此为契机,对手中已有的姓氏族徽收藏品做一次全面、严谨、不拘一格的诠释而以此敷衍成书,并一口允诺全面负责书籍的出版及发行工作。有了总会长的登高一呼,不遗余力地指导与推介,我想不出自己有任何推托的理由,自然信心百倍,一口应允,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这才有了缪先生再行提供转让姓氏玉牌,总数达400个以上的结果,终于有了今天《循玉问宗——中华姓氏古玉徽铭真传释义》一书的付梓。

置身于中华姓氏徽铭释义的写作工作中,神圣而艰辛,解读每一个姓氏族徽犹如翻越一座高山,孤独而谨小慎微。踽踽独行于数千年前古人建造的姓氏历史浩瀚的文字森林中,踉踉跄跄,诚惶诚恐,犹如一个误入其间的孩子,带着一颗好奇而勇敢的心闯入了一个陌生人难以企及的领域,学习、求索、比对、印证,孜孜以求,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支撑自己的唯有坚持、信念和舍我其谁的勇气。好多次拿在手上的徽铭经历了无数次辨析却无奈于不知所云;有时有了姓字答案却又因为传统释义的模糊或答非所问而找不到准确的诠释;抑或查到的所谓经典解字干脆就是谬误。一次次从束手无策的尴尬经历中探索出通路,一个个姓氏族徽生涩如天书般无从解析的构图渐渐地由陌生成了稔熟的朋友……

人做事,但凡醉心其间,念兹在兹,焉不能攻坚克难,突破瓶颈,曲径通幽,渐入佳境?

编撰《循玉问宗——中华姓氏古玉徽铭真传释义》一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英才的通力合作。除文字释义之外,还有统筹、描摹、摄影、设计、编辑、装帧等领域的分工配合。

本书截至目前暂收入400个古玉徽铭真品及文字释义,分为三卷付梓出版。相信我们会好运,寻觅到更多的古玉姓氏徽铭,希冀得偿所愿,以飨读者。

古玉姓氏徽铭是中华先贤留与今人的文化宝典。人一辈子难得可以找到一个既能修道益德,提升内功,又能阴骘后代,福荫子孙的机缘,而有幸从事中华姓氏古玉徽铭的编撰工作,正是这样一项神圣而美好的事业,参与其中实乃命运对自己的垂青和褒奖。这是一次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向华夏先祖致以崇高敬意的礼赞。

中华姓氏源流的研究是一门大学问和大工程,自己只是一个学习者和探索者。书写本书是基于解读云玉馆所藏有的古玉姓氏族徽铭牌,试图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中国人去追寻与探究中华姓氏传统文化的由来以及发展。囿于自己学养与文字知识的浅陋,文字释义的差错与谬误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各位方家的批评与指正。

方云

2017年酷暑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