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干”姓族徽以制作的用以狩猎或打仗的武器作家族姓氏标志。参照甲骨文、金文的字形,最初“干”人也许是取自树杈象形的灵感,发明了“叉”形武器,后在叉的顶端缚以石块或绳套,再在分叉处缚以重石或网罩,既可进攻又可作盾的防护作用。后世将“干戈”释义为:干为矛,戈为盾。《说文解字》:“干,犯也。”有进犯、干杖,干涉的引申义。干是一种保家护国的武器,成语“大动干戈”“化干戈为玉帛”源自于此。“干”人当为发明及擅长制作、管理武器或适应常年在外征战的族群。“干”人以自己的职守为傲,取司职为族姓。
干姓演变 1.出自古干国。干,夏时古国,见《路史·国名纪》。商时干国在今河南濮阳孟轲乡,亦称干城,或竿城,春秋时属卫地。商末干人南迁至临淮,西周时变“干”为“邗”(hán发寒音)加了邑部“阝”。位于今天的江苏泗洪南城头,春秋时为楚所灭。后裔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大夫干犨(chōu原意为牛鸣或牛的喘息之声)之后。有说,干犨为宋大夫华豹的御士。子姓干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年。3.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武王之子封于邗,故地在今江苏扬州,后灭于吴,子孙遂以国为氏,取邗氏。战国时改邗为干。又,战国时吴国有干遂之地,故地在今江苏吴县西北,多干姓,或以地为氏。姬姓干氏的历史大约有2400年。
干姓名人 ——干将:相传春秋吴国有干将、莫邪夫妇善铸剑,为阖闾铸阴阳双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传干将与春秋末战国初的越国人善铸造兵器的欧冶子师出同门。史载欧冶子为越王铸造了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五剑。干将与欧冶子被视为中国古代铸剑鼻祖。为了纪念干将,苏州人把与干将墓相近的古城正东城门称为“干将门”即今天的相门。今日苏州市区有以“干将”“莫邪”命名的主干路交会于相门。同样上海市金山区亦有干将历史遗存。据《干巷镇旧志》记载:相传春秋时冶炼家干将居此,冶炼之水成溪河,故有干溪之称,又名干将里,亦称干将坊。自古以来,干姓者久居村落,地名曰为:“干巷”。据考现今干巷的车镜公园所在地,就是春秋时期的江南青铜冶炼中心。干巷,至今仍生活着大量的干姓后人。——干宝(?—336年),字令升,汝南郡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干宝自幼博览群书,出仕后曾担任佐著作郎,东晋建立后,负责国史《晋纪》的撰写。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咸康二年(336年)三月,干宝去世。干宝撰写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因此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干福熹,光学材料、非晶态物理学家。1933年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优秀科技图书特等奖等。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和技术进步奖。2001年获国际玻璃界的大奖——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