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毕”姓族徽“上端像网形,下端是柄,古时用以捕捉鸟兽、老鼠之类的器具。上面加个“田”,意思代古代田猎所用的长柄网。本义: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上古天文中的“毕”宿,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五宿,共有八颗星星,如果把这一星宿竖起来看,就像一把长柄网,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把这组星星命名为“毕”宿。《诗经·小雅》:“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古人认为“毕”是主管下雨的星宿,月亮运行到毕宿的区域就会大雨滂沱。“毕”字也和“网”字一样,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诗经·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意思就是说,鸳鸯在空中飞翔,可以用网去网住它们。这里的“毕”“罗”都是动词,当“网住”讲。用“毕(网)”捕兽,有“一网打尽”“网罗无遗”之意,所以“毕”字又引申出了“完毕”“全”“都”“结束”之义。毕姓族徽表明毕人先祖为司职天象观测的天官·具有独到的才能。受毕宿形象的启发,后世发明了田猎的网兜,在当时的农耕田猎时代,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毕姓演变 1.源于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禺阳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系自任姓所改。”任姓毕氏远早于姬姓毕氏,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许多史籍皆考证位夏王朝时期车正奚仲之后,以王父子字为氏。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地(今山东济宁),故为任姓。禺阳的裔孙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辖区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称奚仲,出任夏王朝时期的车正(管理和制作车舆的工匠),后又改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一度还迁于邳(山东徽山)。2.源于姬姓,以国为氏。商末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王朝建立后,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咸阳北),建立毕国,称“毕公高”。姬高与周公姬旦、召公姬奭(sh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后来事仕于晋国,乃封于魏地(山西芮城),后代又改姓为魏氏。仍居毕国者,遂以国为氏,称毕氏。毕、魏同宗同源。
毕姓名人 ——毕昇(约970—1051年),北宋布衣。湖北英山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400多年。——毕自严(1569—1638年),(一作曰岩)字景会(一作景曾),淄川(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西铺村)人。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财政。在财源枯竭、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毕自严精心协调、精打细算,支撑明朝财政近10年,功在社稷。他留下许多奏章,是研究明代经济史的宝贵史料。毕自严万历二十年弱冠时进士及第,授松江推官。他年少有大才,尤善于综理复杂的经济事务。先后任刑部主事、工部员外郎、淮徐道参议、河东副使、洮岷兵备参议、陕西右布政使,泰昌元年升为太仆寺卿,跻身九卿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