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姓

舒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舒”姓族徽自上而下由“舌(言)部与超大的嘴部”两部分组成。1.舌部应解意为象形字“言”,稍有不同的是上部改倒三角形为正三角形。表明此“言”为上天的指令与旨意。2.大大的嘴部解意为接受上天指令的受意者(泛指统帅或方国君长),承奉上天的恩典,以文雅舒缓、从容不迫的仪态,宣扬、传诵、和睦、感恩之大“言”——即谋划大事,承袭大统。《说文解字》释:“舒,舒缓也。”《礼记·玉藻》:“君子容舒迟”亦作“舒遟(迟)”。犹舒徐。从容不迫貌。孔颖达疏:“舒遟,闲雅也。”“舒”姓族徽之舒,为执掌传达上天旨意的大巫师,其以教化臣民为司职。“舒”人当为掌握了人神沟通的语言,并以从容不迫的仪态,刚直秉公,教化臣民,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地妥善而舒缓地处理江山社稷、司法公务大事的高贵一族。

舒姓演变 1.源自皋陶(gāo yáo)偃姓,其可追溯至上古时期。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少昊氏支裔,皋陶时为东夷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奄地一带(今山东曲阜)。虞舜执政时期,皋陶曾担任大理士执掌刑法,以正直著称。大禹继舜帝位后,皋陶曾继续受到重用。良渚文化时期出土有玉制舒字大印(附照示),表明舒人当为帝族后裔,掌握司法教化大政权力。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周武王所封的群舒国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在今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史称“群舒”。这些小国都是周武王姬发在灭殷商后,在分封皋陶后裔时所建的封国,皆为子爵小诸侯国。遗址位于今安徽庐江县西。群舒诸国均被楚国所灭。灭国后,群舒诸国的公族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氏,称舒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舒氏正宗。舒氏族人大多尊奉皋陶为得姓始祖。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巨鹿望。3.源于己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寿舒,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寿舒,故地位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店子集镇黄草坡一带,是春秋时期莒国之地,为战略要冲,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莒国灭亡并被宿敌齐国吞并后,居于寿舒及其周边一带的国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寿舒氏、蒲侯等,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舒氏、寿氏、蒲氏、侯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舒姓名人 ——舒梦龄(1785—1854年),湖南溆浦人。曾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山东按察使兼署盐运使。他从仕数十年,廉明干练,善于听断。舒梦龄纂修《重修巢县志二十卷》道光八年(1828年)刻本。——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