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姓

岳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岳”姓徽铭由“上部高耸入云、重峦叠嶂似天门的山峰以及下部山的象形”组成。岳是指高大的山脉和山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的总称。古人以为高山最接近天神,易于接受神灵的旨意。所以岳姓族徽的构图以高耸的山峰以及神似天庭的天门意会天神的处所。岳姓族徽取“岳”之象形为家族徽铭,有仰慕五岳稳健雄苍之意,期望后代发展壮大,稳如泰山。

岳姓演变 1.源出于姜姓,出自远古颛顼帝之臣伯夷的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史记·《姓苑》等记载,上古时期,有一种官职称作“四岳”,专门职管祭祀三山五岳。古代人认为,山是一种神灵,需要极端崇敬,所以“四岳”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官职,而掌管四岳的总领即称太岳。相传,颛顼帝属下之臣伯夷,亦称伯益,是炎帝神农氏之裔共工氏的侄孙,曾担任过颛顼帝的大祭司,后因祭祀天神的缘故,产生了太岳这一官职,伯夷为第一任太岳。太岳即华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为山高接天能通天神,而华山在其眼中为第一高峰,故称之为太岳。此后,伯夷所统领的东夷部落就称太岳部。他们每迁一地,都不忘崇拜山岳的传统,其四子以太岳部落为中心,分别掌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峦,称四岳,负责四方神山的祭祀,以后演变成为官职,由部落首领担任,掌管四方诸侯。四岳都是伯夷的子孙,他们协助尧帝治理部落联盟,很有政绩,并拒绝了尧帝的美意,不肯接受帝位的禅让,而是让位给了舜。后来在舜帝执政时期任秩宗,主次尊卑及郊庙祭典,典三礼,还积极帮助大禹治水,功绩卓著,在原始的禅让制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伯夷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岳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2.源自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尊崇。泰山位于五岳之东,是五岳之长。古代帝王登基之初或太平年岁,都要登泰山祭告天地,举行封禅大典。名列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主峰玉皇顶,高1524米,山峰挺拔峻秀,雄伟壮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山上有南天门、斗母宫、经石峪、黑龙潭、日观峰等古迹。泰山已有20亿年的历史,是一个由断层上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许多山峰都被侵蚀化为平地,而由坚硬的花岗岩、片麻岩组成的泰山,却仍巍然屹立在大地上,难怪人们要用“稳如泰山”来形容基础的稳固,不可动摇。

岳姓名人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绍兴九年(1139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于临安大理寺风波亭。寿年仅39岁。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平反岳飞,谥武穆。宋宁宗嘉泰四年追封鄂王,改谥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岳云(1119—1142年),岳飞长子,字应祥,号会卿,宋宣和元年(1119年)六初五日生于河南汤阴县,母刘氏。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奸臣秦桧诬陷,与父和张宪同时被害于杭州西湖,岳云张宪被害于杭州官巷口枣木巷,死年岳云仅23岁。岳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将军,金兀术曾因战败于岳云之手而无奈慨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162年)年孝宗皇帝为岳飞父子平反昭雪,岳云附葬杭州西湖栖霞岭下。宋宁宗追赠安远军承宣使、武康军节度使、左武大夫,安边将军。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继忠侯。——岳正(1418—1472年),明代官员。字季方,号蒙泉,顺天府漷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工书,画葡萄称绝品,雕镌悉臻其妙。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天顺初改修撰,命以原官入阁。因忤石亨、曹吉祥,谪钦州同知,戍肃州。成化初,诏复修撰。出知兴化府,致仕。卒,谥文肃。正博于学问,为文风骨峭劲。撰有《类博稿》10卷,又有《类博杂言》等,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