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祝”姓徽铭着力、形象地表现一个人跪在神主面前念念有词的状态。《说文解字》释:“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为祝。”祝姓族徽着力表现祝人为司职祭祀、詹卜吉凶的巫祝。
祝姓演变 1.源于祁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尧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西周武王封的一支尧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2.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为氏族首领,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3.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在古代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祝姓名人 ——祝颢(1405—1483年),明代官员。字维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祖父。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弹劾持大体,不讦人私。累官山西布政司右参政,兴学重教,有“教人与治人不同,贵在随材成就,毋强以文辞”之语。年六十致仕,吏材精敏,政绩颇著,卒年七十九。精于书画诗文,著有《侗轩集》。——祝穆(?—1255年),少名丙,字伯和,晚年自号“樟隐老人”。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后被荐为迪功郎。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他嗜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览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著述积累丰富资料和感性知识。晚年卜居建阳县麻沙水南,名其庐“南溪樟隐”,开始他晚年的著作生涯。凡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刻,列郡志,“有可采摭,辄抄录”。祝穆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他不仅自编书籍,而且自家刻书发行。著《古今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70卷。《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一〇有传。——祝允明(1460—1527年),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