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姓

甄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甄”姓族徽由“1.左边的上下,上部似西和下部似土构成。2.右边制陶的工具,也指转轮。”组成。1.左边应为如出土于黄河下游右岸的山东章丘市龙山镇东,武原河东岸城子崖遗址,以及日照的陶器,典型器为各种黑陶和蛋壳陶。文化遗址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500—前1900年。2.表示制作陶器需要的各种转轮、转台、模范、工具等。黑陶,顾名思义为黑色的陶器,古人运用了渗碳工艺,为烧制后期的一道工艺。具体是指在400—600摄氏度的条件下,陶器的坯体由于大量水分的排出、有机物的分解等,其内部的空隙内接近于真空,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此时植物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将产生富含碳元素的黑色浓烟,黑烟中的微小炭颗粒则逐步渗入陶器的表层,致使陶器外表发黑、致密。蛋壳陶更是上古遗珍。它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黑陶。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美誉,这种一触即倒,易于破碎的珍贵器物绝非一般生活用具,可以断言“蛋壳陶”应该是专为礼仪用的器皿。制黑陶所用的泥料,均为细泥陶。陶土应为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普遍采用轮制。通过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类似同心圆的痕迹,部分器壁隐约可见快轮旋转时形成的细密细弦纹,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蛋壳陶的制作目前从理论上分析可行,但至今实际操作复制。该技术工艺已失传。

甄姓演变 1.源于帝舜,以地名或技艺为氏。《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榖林、历山、雷泽均在鄄城(juàn chéng)县境。鄄城因制陶人集聚而兴,久而成邑。舜帝原名重华,从小家境清贫,善于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曾耕耘种植于颛顼的帝都濮州辖区的鄄城,在雷泽(今属山东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河南浚县)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山东兖州)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于兖州之域。鄄人取帝舜求职学艺的地名为姓。2.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yáo)次子仲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时为虞舜做瓦器的陶人,据考证皋陶“甄”字的本意,就是古代制瓦器之人的意思。据考乃皋陶虞舜朝时的造律的大臣,仲甄曾任陶正。甄氏则取以祖先司职为姓。甄氏后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始祖。

甄姓名人 ——甄鸾(535—566年),字叔遵,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北周数学家,官司隶校尉、汉中太守。信佛教,擅长于精算,制天和历法,于天和元年(566年)起被采用颁行。曾注释不少古算书,著有《五经算术》等。另有周天和年历一卷,《七曜算术》二卷。——甄权(约541—643年),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甄权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