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姓

古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古”姓族徽由“灵台、权杖、禾苗”三元素组成,这种图案曾出现在凌家滩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古玉器上。寓意氏族为后稷子孙,深得祖先庇佑,世代享有权杖(圭、璋),掌握“稼穑”(jià sè指播种和收割庄稼)的本领,希冀后世子孙丰衣足食,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后稷”为尧舜时期的一代能臣——百谷之王,深谙农事,在农业耕种及传授知识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受百姓爱戴。“后稷稼穑”(语出《诗经·魏风·伐檀》)。“古”姓族徽后演变为“古”字,下部的灵台讹化为“口”,上部的权杖及禾苗,则变化为了“古”,脱离了原意。现代汉字古同“故”,指过去、往昔,过去已久的年代。以十表示多数,“口”表示口口相传,时代不断,古事不忘。表示上古时代的人们借助口传,记住前人的陈事嘉言,古的本义已经发展为需要众人传播的往事。

古姓演变 1.源自少昊。“古”,为商王族的异姓亲属,商时诸侯国,变作苦(意为被遮盖的过去的故事),也称为古方,故地在今河南鹿邑,商末灭于厉人,以国名为氏。2.源自周祖后稷十二世孙、殷商时期周先祖古公亶(dǎn)父,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周初将祭祀古公亶的地邑设在“盩厔”(周至)。盩厔(周至)县名沿用2000余年,是陕西省最悠久的县名之一。1964年国务院颁布的《简化汉字总表·附表》规定,改为周至县。

古姓名人 ——古弼(?—452年),后魏时的代州人。为人忠厚,善于骑射。因战功卓著而封为灵寿侯。历位吏部尚书,虽然事务殷凑,但坚持读书不辍。太武帝称赞他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后,他因被诬告而处死,时人都为他叫冤。——古之奇(生卒年不详),唐代人,他写过一篇奇文,名叫《县令箴》,云:“政不欲猛,刑不欲宽。宽则人慢,猛则人残。小恶无为,涓流成池。片言可用,毫未将拱。勿轻小道,大车可覆。不恕而明,不如不明。不通而清,不如不清。”说到当县官应做些什么,也说到清官还在次要,更重要是通晓世事,心地仁爱才有益于百姓。——古云应(生卒年不详),唐朝人。在宪宗元和五(810年)以明经荐任江西省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因此举族南迁,先迁赣南,后定居广东省南雄珠玑沙水村。据《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考》载:“凡赣、闽、粤、桂、滇、琼、湘、川等古氏后裔,均以云应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