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计”姓族徽由“言与十”组成。“言”指谈话;“十”指数量大,表示进行大量的谈话。悉听了解各种七嘴八舌的意见、建议,而后进行谋划。后世“计”引申有计划、筹计、计算等义。计姓族徽难能可贵的设计奥妙在于左边的象形字“言”的下部为果实形状而非口;右边的“十”代表王权,又似象形字“甲”,合起来意为一个好的建议与计划,首先要合乎天道公理,诚心秉公,有了一个好的开头,更需坚持反复听取了解各方意见与建议,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希冀得到好的结果。计人应当是遵循王者旨意,了解各级官吏的治政情况,收集各种官议民意,为王者把握舆情作出谋划的专职人员。相当于君王的智囊,为其献计献策,贡献才智。计人为司职为姓。
计姓演变 1.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后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夏商时期,有一个非常古老的计国(今山东胶县),传说是大禹后人在商代的封国。周文王姬昌按姜子牙计谋有计划地削弱殷商王朝势力,商王朝的各诸侯国逐渐被周朝吞灭,计国也在其中。计国灭亡后,大禹的后人就以原封国名为氏以资纪念,遂成计氏,世代相传至今。2.源自上古莘氏部落伊尹。有莘氏(亦被写作“有辛氏”)部落为上古时期的东夷族,居住在山东省曹县一带。据《吕氏春秋》载:有莘国的一位叫先氏的女子采桑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拾到一个男婴,便抱回去献给了国君,国君见男婴非常可爱,便赐这个婴儿名伊尹,小名阿衡,并交给他的厨师抚养。伊尹成为了有辛氏家族的奴隶,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求知,擅长烹饪,颇有才华。亚圣孟子曾赞叹:“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尹之心志、昭然,终始以天下为己任。”足智多谋的伊尹受到了商汤的重用,后被任命为国政,因此又被称作“计公”。在伊尹辅佐下,商汤的名声越来越大,夏桀暴政下的人们都对他“心向往之”。经过多年征战,伊尹终于辅佐商汤灭了夏王朝,以南亳为都,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建立后,伊尹以其雄才大略、精通治国之道,又辅助商汤“铸金钱,制礼乐,定献令,迁九鼎于商都”。商汤称伊尹为“元圣”,意思是说伊尹是最高尚、最伟大的圣人。伊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民间的厨神、中医药学始祖。在伊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计公姓,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计姓、公姓,亦有以其名字为姓氏者,称伊姓、尹姓,世代相传。3.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之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为笼络前朝历代遗民,特敕封少昊之己姓后裔于青州之莒地,建起莒国,国都建于计斤,位于今天山东胶县。莒国最终被楚简王亲率楚军所灭。在莒国王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建都之地名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六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六计,实际上就是小宰的俗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隶属于天官·司管辖。其主要职责就是以“廉”为标准,时刻监察各级政府官员的治政情况,相当于后世历朝历代的监察御史,或20世纪70—90年代中国香港地区廉政公署中的那些铁面无私的官员。在典籍《周礼·天官·中记载:“小宰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弊,断也。六计,谓善、能、敬、正、法、辨,皆以廉为本,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也。”在小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六计氏,后改称计氏。5.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晚期越国谋士辛钘,属于以先祖别号为氏。辛钘(jiān),字文子,即辛文子,后名计研,他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传说其先祖为晋国的一个出亡公子,因权力之争而流亡于宋国,后裔又从宋国迁往吴、越之地,其中的辛文子迁隐在越国。辛文子起先不事王侯,潜心于学,学问广博,尤其精于计算。后辛文子出任了越国大夫,曾向越王勾践提出“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十项经济政策,劝勾践修武练卒,防患于未然。由于他善于计算运筹,后人尊称其为“计然、计钘”。据说,计然是老子的弟子,精熟道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七种实用谋略,史称“计然七策”。在计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氏者,称计氏,世代相传。6.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官吏计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计簿,原来是一种各州、邑的计账史册,由地方官员掌管,具体负责核计各类账目的称计史令,因此俗称为“计簿”。计簿起初为鲁国特有官吏,后为逐渐成为两周时期的各诸侯国均仿设的官位,是中央王朝掌握各地经济状况的主要凭据,也是各大小诸侯国的经济核心。在史籍《左传·昭二十五年》中就记载:“臧会逸奔郈,鲂假使为贾正焉,计簿于季氏。计簿,诸州计账也。”计簿,在后世多改称“主簿”,亦是重要的地方官制之一。
计姓名人 ——计然(生卒年不详),辛氏,名钘,字文子(一说名文子),又称计倪、计研,号计然、渔父,春秋时期宋国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人,著名谋士、经济学家。史载其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经常遨游于山海湖泽,南游越国时,收越国大夫范蠡为徒,授范蠡七计。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用其五计而灭吴国。著作有《文子》《通玄真经》。——计宗道(1461—1519年),字惟中,明马平县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举人第一,是柳州历史上第一位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任常熟知县,衡州知府等职。英果有为,阔达持大体,临事有主见,遇灾歉之年,为民请命,力争减免赋税。在常熟知县任上时,与诗文名流酬唱于虞山尚湖,筑雅集亭,建览翠楼。正德元年(1506年),主持重刻天文图、地理图碑。今存的《天文图碑》被称为“在我国古代天文历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还收藏铜铸字铜活字,并亲自设计行动吸水机械桌,又校订宋人著作《诸史偶论》。——计六奇(1622—1687年),字用宾,号天节子,别号九峰居士,江苏无锡县兴道乡(今前洲、玉祁一带)人,明末清初史学家。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