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米”姓族徽构图,像是围绕着穗梗结满了粟子,犹如众多籽粒。《说文解字》释:“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米。”释义:“米,粟的籽实。字形像粟禾结实的形状。”米姓族徽寓示米人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者,历代担任主管粮食的重臣。“民以食为天”“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米人是学以致用,身教重于言教,身体力行的氏族。
米姓演变 1.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舍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舍人,亦称米史、粟史,为西周之始即设置的官位,长官为舍令,官称舍人,俗称米史令、粟史令,下属有丞二人,史二人,徒六人,役若干人。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国库的九谷六米之出入,归地官府司管辖,为周王朝时期的重臣之一。舍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米氏、粟氏,世代相传至今。2.源于姚姓,出自远古舜帝,属于以先祖学名为氏。传说舜帝的眼睛有两个瞳仁,故又称重华。舜帝出身于有虞氏部落,为黄帝支系的一个大族,有虞氏部落崇尚一种仁兽,叫作“驺虞”,长相为白虎黑纹,尾巴特长。驺虞的性情仁慈已极,从不吃咬别的动物。有虞氏部落自古强调人才教育,“学名”这一称谓,就是从有虞氏部落开始的,并将学有所成者尊称作“米廪”。典籍《礼·明堂位》载:“米廪,有虞氏之庠(xiáng)也。”庠,入学有成之人。鲁国继承了这一传统,将学校称为米廪。中华自古入学孩童即由其师为其取一学名,满一年后列入宗谱。后世历朝历代,特别是隋朝正式创建科举制度以前,许多具有庠生资格的人,为以学者身份标榜,自称米氏。3.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是农牧业国家。汉朝时被匈奴攻击,就往中国这边迁移,到唐时作为中国的附庸国。以后又逐渐内迁中原,世代繁衍,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就形成米氏。
米姓名人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癫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米万钟(1570—1628年),明代书画家。字仲诏、子愿,锦衣卫籍,陕西安化(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徙居北京宛平县,米芾后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米万钟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明末书法四大家”。——米文和(1893—1970年),字坦甫,河南郾城人。职业军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早年入冯玉祥部,历任团长、旅长等。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一八一师师长、整编第五十五师第一八一旅旅长、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官兼整编第一八一旅旅长、第八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一八一师师长、五十五军副军长兼第一八一师师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