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符”姓族徽由“竹字头、亻、寸”组成。符姓徽记构图表明符姓应与符节有关。符,本义为信也。古代称为符信,是出入关门的凭证,也是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兵将的凭证。符最早为竹制,以后有金制、铜制、玉制多种,但不管用什么质制,都是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引申有符合之义。进而形成一种有权力的官职。后世引申演化有符号、符咒、符箓等。早期之符选用竹节,《说文解字》释:“節,竹约也。”意以竹子进行约束。清代大学者段玉裁注:“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这是说,“约”有“缠束”的意思,竹节是竹子各段之间的环状突起,形同外围捆绑缠已束的东西。由此,“节”引申出缠束、束缚的意思。我国的符节制度起源甚早,华夏先民在没有普遍使用文字之前,曾经采取契刻记事的方法来帮助加强记忆,后来发展成将刻有一些特殊符号的竹木作为某种标志或象征,如果再剖分为二,分存两处,就可以用作信物,作为凭证。《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合符釜山”的传说,已经反映出“合符”之意。符人以双竹节合符对应人手相合作族群姓氏标志,合于《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之规。符人当职为门关信符主管,以司职为姓。注:“合符釜山”,就是将天下所有通达天地的符信物全部收缴,再由黄帝定出等级和使用制度,发还回去,以示册命受封。“合符釜山”不仅是以炎帝与黄帝为首的华夏族融合,而且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也融入其中。“釜山合符”初步奠定了中华大统一的基础,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符姓演变 符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为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载:“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令,其后人便以符为姓。”符姓发祥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
符姓名人 ——符(苻)坚(338—385年),前秦宣昭帝,字永固,小字文玉,小名坚头,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政权君主(357—385年在位)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政策,实现国力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建元十九年(383年),兴兵南下,发动淝水之战。意图消灭东晋,一统天下。最终败给东晋谢安、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前秦陷入混乱,各民族纷纷独立。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符元生(生卒年不详),宛邱人广东南雄太守,中书令,万户侯,唐昭宗(891年)时奉命渡琼抚黎。海南符氏始祖。——符定一(1877—1958年),湖南湘潭人,新中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著有540万字的《联绵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