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姓

吉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吉”姓族徽由“稻粱垛与人之口”上下组合而成。吉人以浅显易懂的画面向世人展示其为炎帝神农氏嫡裔子孙,知播谷,擅农耕,更有诸多农事工具的发明创造。《广韵》引《世本》记载:“雍父作舂,黄帝臣也”。《玉编》载:“雍父作臼”。“雍父”,即姑姓的一支,为黄帝后裔,在黄帝部落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发明臼、舂,从而增进了五谷的食用价值。吉人深知粮食足则天下安的道理,以吉之徽记表明“民以食为天”这一至高至简的真理,从而展示吉人以氏族为荣,以天下为己任的不懈追求。《说文解字》释:“吉,善也。”“吉人自有天相”,似为最佳注解。

吉姓演变 1.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今河南延津、汲县一带),赐姓姑,称姑伯儵,后来建有姑姓燕国,史称南燕国。在姑伯儵的后裔子孙中,有省去“女”偏旁简化为吉字者,世代称吉氏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2.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兮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时期,周宣王姬静属下有个贤臣叫兮甲,号尹吉甫。兮甲,字伯吉甫(伯吉父),亦称兮甲吉父,古蜀国江阳人(今四川泸州龙马潭区石洞镇),封地为房邑(今湖北房县),逝世后葬于青峰山。据史书记载,兮甲的一生中也有污迹。在兮甲的支庶后代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吉甫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甫氏,也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甲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中吉氏史称正宗。吉氏族人大多尊奉尹吉甫(兮甲)为得姓始祖。3.源于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吉白氏,莘姓后。”夏王朝的初期,夏王启封高辛氏的儿子挚于莘(今陕西合阳),建立了莘国。到了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采纳姜太公之策,由远及近,莘国最后为其所吞灭。莘国灭亡以后,国人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莘氏。莘氏族人在西周中期迁居于吉白(今宁夏固原西吉),以地为氏,分衍有吉白氏家族,在吉白氏族人后裔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吉氏、白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吉姓名人 ——吉梦熊(1721—1794年),字毅杨,号渭崖,幼年跟随长兄梦资读书,于清乾隆壬申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并选点为翰林。在朝历任御史、太仆寺卿等京官,弹劾不避权贵,声誉满天下。后升为顺天府尹,治绩卓著,并两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吉士瑛(1753—1819年),字伯英,吉梦熊胞弟吉梦兰的儿子,与父合称“父子翰林”。清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并选拔为翰林。1804年,调任词林典故协修官,后外调,先后任山东新城、冠县知事。精工书法,擅长颜体。——吉鸿昌(1895—1934年),字世五,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等职。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第二路军副总指挥。1931年,9月因反对蒋介石反共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强令出国。1932年2月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在北平、天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国民饭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义。年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