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姓

费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费”姓族徽由“弗与鼎(贝)”组成。弗,意为将两柄武器(斤)用绳索捆起来,徽记图案匠心独运,以武器一杆护卫鼎耳,另一杆支撑鼎足,寓意深邃。不由让人联想起“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场景。想来其时已然存在佛教思想之雏形。《说文解字》释:“弗,矫也。”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贝,甲骨文作“鼎”,后演改为“贝”。鼎本是食器,这里作火具解,即用火具贞卜。贞,本义为占卜,后演变为贝。贝为珍贵的贝币,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故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费,将弗与鼎(贝)组合在一起,表明将武器捆绑起来弃之不用而换来的天下永世平安,比钱财更弥足珍贵。《说文解字》释:“费,散财用也。”《广雅》:“费,耗也。”此义为推广演绎而来。费姓徽记表明:费人为主持国之大事“占筮大典”的贞卜主事,商周时期称贞人,一般为王族或王本人承担。衷心祈祷天下苍生相互关爱,和谐共处。费人崇尚放下武器,追求和平,并视之为最宝贵和珍重之事。唯此方能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费姓演变 源自远古帝王颛顼裔孙大费次子若木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史传颛顼为黄帝之孙,有裔孙伯益,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费(今山东费县),他有裔孙大费,大费有子二人,长子大廉继续了他的爵位,次子若木,因不得到爵位而沦为平民,遂以父亲封地名作姓,取姓费,以表明自己的血统所出,其后代子孙相传费姓。

费姓名人 ——费祎(yī)(?—253年)字文伟,江夏鄳(méng)(今河南省罗山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费祎性格宽和,刘备平定益州时,在蜀为文官。刘备死后,诸葛亮辅刘禅当国,重用费祎及蒋琬等。南征孟获时,诸葛亮以费祎为长史随军。后来兴师北伐中原,诸葛亮撰《出师表》,称费祎等“皆良实,志虑忠纯”。北伐期间,费祎常为使节,往来汉中成都,又常替魏延、杨仪弭息纠纷。诸葛亮死时,将国事付与蒋琬、费祎;其时魏延不服诸葛遗命,费祎以其反情告杨仪,并回奏后主,方证是非。后杨仪又不服待遇,口出不臣乱言,亦赖费祎密状其词,以正国法。后来姜维执意北伐,费祎以内治无人、国实不殷阻其事,然皆不为所听。——费宏(1468—1535年),字子充,号健斋、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江西省铅山县福惠乡烈桥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费宏自幼聪慧好学,13岁中信州府童子试“文元”,16岁中江西乡试“解元”,20岁中殿试“状元”,深受宪宗皇帝朱见深的赏识,把费宏留京任职。此后,官职屡迁,曾三次入阁。正德六年,武宗封授费宏为文渊阁大学士,第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生于明朝中叶的费宏,少年聪慧,有济世之练达才干。仕途虽经曲折,然始终以高风亮节,与杨廷和、杨一清等人共治天下,深受君主、朝臣倚重,百姓称赞。——费孝通(1910—2005年),江苏吴江人。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同年起,先且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授、系主任、副教务长。1942年加入民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五届常委,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等。著有《江村经济》(英文,即《中国农民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初访美国》《重访英伦》《乡土人权》《我这一年》《大学的改造》《兄弟民族在贵州》《花蓝瑶社会组织》《访美掠影》《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译有《人文类型》《世界史》《文化论》《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