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姓

殷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殷”姓族徽由“(yǐn反身的人)和殳(shū)”左右组合而成。意为舞者手执舞具旋转舞动,本义指盛大。殷:亦指盛乐,“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周易·豫卦》。王弼注:“用此殷盛之乐荐祭上帝也”。《说文·部》释:“作乐之盛称殷。”注:殷者,舞之容,殳者,舞之器。据此可见,殷人是专业从事表现盛大宏阔场面,伴着乐舞表现将士威武雄壮,战斗力昂扬,充分展现王者力量的氏族。其族群徽记以手执战斗器械旋转舞蹈为原始象征。夏桀当政后期,时为夏朝方国的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兵甲历经“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bó今商丘)建立商王朝。商族始祖:契,是为帝喾之子,传说契是其母简狄吞燕卵受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由其裔孙成汤建立商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世传至盘庚时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古时殷(衣、依)三字通假。黄帝时期的十二大姓中有依姓,殷(音衣)、依(衣)人,是一支善于跳旋转舞的氏族,盘庚时由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地,依所居之地称为殷人,史称殷商,或径直称“殷”。今之称谓“殷墟”,其意义已成为仅指考古中发现的殷商后期古都的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殷”是殷人、衣人、依人最早的居地,以其氏族名而命名。其流经的河流称殷水,位于今河南商水县东,今名沙河,这里是殷人最早的发祥地。

殷姓演变 1.殷姓起源于殷商,出自子姓。帝喾之子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故地在今河南商丘西南,赐姓子姓。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朝建立了商朝。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中期,商王武庚迁都于殷,国号也由商改为殷,史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是为宋国。而京城内未得封号的其他商朝王室成员一概以殷为姓,其后四散。2.源于殷商旧属,居于河南商水地区殷河的最古老的殷人保留殷姓。此殷氏族人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3.源自方言发音影响,移居山东的一部分殷姓人氏,有改为衣姓者。可见“殷”“衣”同根同源。时至宋朝,有部分殷姓人因避讳改姓为汤。

殷姓名人 ——殷羡(生卒年不详),字洪乔,晋代长平人。其性格耿介正直,赴豫章太守之任时,京城许多人托他带书函于家人,当他走到石头城时,竟把一百多封书函扔进河中,并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因此,后世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殷浩(303—356年),字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省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竟日书空(一天到晚用指头在空中比画),作“咄咄怪事”四字。——殷良弼(1894—1982年),江苏无锡人,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在教学思想上不受传统束缚,从国情出发采取各种方式,培养了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坚持“办好林业教育,必先办好林场”边学边干的方针。在从事教学之外,进行林产化学的研究,密切结合生产,致力于木材炭化、纤维、精油、油脂、药材及食用菌等林特等产品的制造与培养。在木材炭化方面,曾发明二重障壁制炭窑及烧制磨炭法。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