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姓

兰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兰”姓族徽由“上边犹花叶状及下边犹根须状”上下结合表现的兰花象形作兰姓徽记象征。兰草是一种多年生香草,生于山中湿地,花紫红色,其茎、叶、花有微香。自古以来的人们喜将香草插挂在居所,用以醒脑放松,驱蚊求吉。人们向往空谷幽兰,因为它遗世而独立,高洁清幽,不为尘世所染,深为世人所崇尚和向往。然而那环境毕竟可遇而难求,故而才有了将之引入居室栽培,插挂,美化环境的典雅举措。中国人也常常以芝兰比喻或自诩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等。子曰:“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见古人眼中的兰草兰花何等名贵与高洁。“兰”人裔族将兰花兰草的构图选作自己族群的徽记标志,充分说明芝兰之花在兰人心中的地位和喜爱程度。浙江金华地区的兰溪市因自古盛产兰花而得名,据《东阳记》载,兰溪县治西南6里有兰阴山,“其上多产兰,故名兰阴,以其横截大溪,又名横山大溪,即兰溪也”。

兰姓演变 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穆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传说,郑穆公之母在生他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地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即产下一子,遂将其取名为“兰”。其支庶子孙中有的以王父之名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2.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芈兰(熊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大夫,在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兰姓名人 ——兰宗周(生卒年不详),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兰以权(生卒年不详),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学选授中书省照磨。后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安抚少数族民,因功升为礼部员外郎,累官至应天府尹。其博学能诗,为人端谨。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经官乾州训导,后升榆林卫教授。洁身自好,不受生徒馈赠。乐于助人,曾于岁饥时把自己俸米分给诸生之贫者。——兰茂(1397—1470年),字廷秀,号止庵、和光道人。云南嵩阳人,明代学者、医药学家。博览群书,通晓经史百家,精于医药。曾以方略帮助兵部尚书王骥攻麓川。后淡于仕途,居住民间著书。有《韵略易通》《滇南本草》《兰隐君集》《医门摩要》等。其中《滇南本草》为现存较早,且较完备之地方本草。——兰第锡(1736—1797年),字庞章,山西吉州(今吉县)人,清代官吏、水利家。乾隆十五年举人,官凤台(今山西晋城市)教谕,累擢河东河道总督,后调任江南河道总督,加兵部侍郎。任内一直致力于防洪治水,曾于河南、江苏等地抢修黄河护堤。嘉庆元年(1796年)负责堵塞江苏丰县曲家庄六堡黄河决口,昼夜守候工地。其治水勤奋妥帖,为官清廉,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