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荆”姓族徽由“井与刂”组成,寓意因割除楚条围井而成市。荆,为一种丛生灌木,亦称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马鞭草料,牡荆属。”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古代用荆枝条做成刑杖,当地以荆山著名。荆人以荆州之名取姓,见《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荆姓演变 1.出自芈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省西部),国号为荆,直到春秋初才改为楚国。楚文王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荆氏后人奉熊绎为荆姓的得姓始祖。2.出自芈姓之后,为楚姓所改,以国名为氏。芈姓之后原有楚姓,一支居于秦国,因避秦庄襄王嬴楚之讳,以原国名荆为姓,改为荆姓。3.出自庆姓也有改姓荆者,而称荆氏的。如战国时刺客荆轲。4.出自汉刘荆王后裔,始祖荆王刘贾,是汉高祖刘邦的堂兄。
荆姓名人 ——荆轲(?—公元前227年),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史记·刺客列传》载: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谋刺秦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路相送。直到达易水河边(今河北易县),挥泪诀别;临行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合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发起同行者慷慨赴死的决心。——荆浩(850—?),五代后梁画家,沁水(一说为山西,一说为河南济源)人。他擅画山水,常常携带笔墨摹写山中古松,画云中山顶时,能画出四面峻厚的气势。著有《笔法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荆嗣(生卒年不详),宋代名将,累立战功。历官天武军校、田重进部将,太宗时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阵,拜都指挥使。真宗时,为邠庆、环庆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经150余战,未尝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