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姓

茹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茹”姓徽铭构图元素由“艹、女、口”组成:1.以“艹”作字头,源以“茹”除了有作“所食之菜”之吃解外,这里更指一种名为“茹菜”的植物,学名“蓝花子”,别名“满园花”,为萝卜属科植物兰花的种子,开花结籽,药食同源。入药有治脘腹胀满不舒、食积症等,功效显著。蓝花子是一种经济作物,其籽的含油量为30%—40%,茎杆可作青饲料和绿肥。分为蓝花秋子和蓝花春子,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的特性,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合在高寒山区海拔2300—3300米的二荒地、轮歇地种植,自古以来浙江、台湾及西南地区常与青犁、荞麦、燕麦、马铃薯轮作。《说文解字》释:“茹,用草喂马”,应缘于蓝花子的茎秆可用以喂马。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财富,甚至是国力的象征。2.以“女”表现跪着的女性形象,展示女人含辛茹苦的特质,引申为女姓的包容与忍耐力。“柔者茹之”语出《诗经·大雅·庶民》(释:菜嫩时就吃它),成语“茹古涵今”(接受、包含古今的所有知识)则为后世的字义延伸。3.以“口”来表示孕育生命及希望(图案似太阳),有喂养马匹及人丁兴旺的含义。详细分析了“茹”姓徽铭的所含元素,不由为制作者的精心设计及其中蕴含的深意叹服,此以“拔茅连茹”解之窃以为贴切,成语典出《周易·泰》,彖曰:“拔茅茹以其汇”,“茅茹”,典故名,喻同类事物相互牵引。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女性,是连接家庭、社会、王朝乃至世界方方面面的主心骨,她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以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广厦;她纤细却伟岸;她包容却气概;她渺小却健硕。就像山上的野草——蓝花子一样,春风吹拂就会成为蔚为大观的“满园花”,人们喜爱地称呼其为“茹菜”,既可作药食两用,喂食战马,还可以榨油照明,给漫漫长夜带来光明,更可以用作战时的火攻武器。“茹”姓族徽有如此精妙的含义,我们不禁为之钦服赞叹。

茹姓演变 1.出自古代柔然部族。也称作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其自称茹茹应受中原影响,用“茹菜”之故。2.出自如姓。汉代有如淳,其后代子孙在“如”字上加草字头为茹姓。3.源于职业,出自古代茹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茹人,亦称茹者,是古代城池之间的一种职业人官称,受领官家俸禄,但无官职,也就是专门收拾和处理生活垃圾的职业人。其职责是在每日寅时末刻前(凌晨5时),将城镇中的垃圾收集并运出城外,进行分类处理。4.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如京使,是秦朝末期特有的官称,没有具体职务,是由功勋武将、武臣迁转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官称,也就是武职散官之称。朝廷视需要之时,从其中选拔任之。由于其皆在京城待命,等待朝廷随时召唤使用,因此称为“如京使”。因此,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如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如氏、京氏等。

茹姓名人 ——茹皓(?—504年),后魏文帝的著名将军,不但武艺高强,还知书达礼,聪敏而待人谦和,十分受朝廷器重,既参与国家大政,又能折节下人,深为时人赞誉。——茹棻(1755—1821年),清代乾隆朝状元,官至兵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