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应”姓族徽由“厂与隹”组成。“厂”为大雁以“人”字队形飞行的象形;“隹”指雁奴(专司警戒的小雁子)。大雁在迁徙时有一种息息相通的共鸣,自觉地彼此配合,相互照应,以“人”字阵形整齐飞翔,雁群中最小的雁子(谓之雁奴)天性非常机敏警觉,雁群夜宿时就在周围专司警戒,如遇袭击,就鸣叫报警。应姓族徽构图以表现人字的造型为主题,厂(人字形)下的一点,为弓箭的“引手”(指弯弓搭箭),暗喻鸿雁,即天厌(指具灵性,人不可食之)。应姓构图别具匠心地突出表现雁鸟的真身——小雁子(雁奴),以大雁的爪轻轻搭在其头顶的一笔,画龙点睛,仿佛呼唤同类准备出发。雁奴好似在向大雁表白心声,时刻提高警惕,保证完成警戒任务。画面似护佑似爱恋,一幅雁之心语的温暖场景。应姓徽记用艺术的语言,借雁群及雁奴的形象,传达表明应人当为宫廷羽林军首领司职。谦卑自诩尽管职位渺小,但自知责任重大,定当忠于职守,誓死捍卫职业荣誉。应记徽记阐明了羽林军的由来。后世应人矢志成为炎帝族裔出色传人,并以“五德之禽”——“仁、义、礼、智、信”赋于大雁,启志来者。雁之仁:雁阵中,总会有老弱病残之躯,缺失谋食之力,而壮年之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必养其老送其终,足见大雁深具仁爱之心。雁之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大雁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其他禽类而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落单的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深见其情义之真。雁之礼:古时有以大雁为礼物的惯例。周代开创了婚姻礼仪,谓之礼仪根基。《礼记·昏义》载:“昏礼者,礼之本也。”男方向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正式向女方纳“采择之礼”,古代规定要送大雁。《仪礼·士昏礼》载:“纳吉用雁,如纳采礼。”人间之礼,习得雁阵,大雁飞行时或为“一”字,抑或“人”字,从头到尾依照长幼之序飞行,人称“雁序”。阵头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严守恭谦之礼。雁之智: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雁群中自有雁奴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lǐ)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为机敏警觉,一有什么风吹草动,雁群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无论猎户还是野兽,很难轻易接近捕猎。雁之信:大雁是南北迁徙的候鸟。因时节变换而迁动,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应人以雁为家族标志,可见爱雁之心至深至切,甘为雁奴的职业精神,无以复加。
应姓演变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应侯,伯爵,建立了应国。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就是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不包括编钟、编磬等成套大型组乐。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小师》中记载:“击应鼓。鼙也。”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应门史,就是专门执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诗经·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句。在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世代相传至今。
应姓名人 ——应旸(生卒年不详),字德琏,三国,魏文学家,汝南人,应珣之子。曹操征之为丞相掾,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应德琏集》。——应劭(约153—196年),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任泰山太守时大破黄巾军三十万。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汉书集解音义》《春秋断狱》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