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姓

柴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柴”姓族徽由“足(止)、斫工(匕)、栅栏”组成。意为人工将树木砍斫(zhuó)制作成柴木围栏,最后形成了便于人们出入与居住的村寨。“柴”,又作寨、砦(zhài)古代军队行军时驻扎在野外,按一定间隔在周围竖起木桩,形成栅栏,也名柴篱。东汉史籍中,释“砦”是指游移不定的人们,取柴(木)为寨的意思。如:寨落(有栅栏或围墙的村落);寨垛(寨墙上的垛口);寨屋(营房);寨子;村庄等。寨壕(环绕村寨的壕沟)与“砦”通义,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栖息之地,因其部落“师行野次,竖散材为区落,名曰柴篱”而得其称,在历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敦煌间”,即今北京延庆至甘肃敦煌之间的北方河套至陇西的广博之地。“柴”亦指古时的一种祭祀——“燎祭”是堆积柴垛,上架牲畜,焚烧烟升,用以祭祀。“燎祭”作为殷商时期祭祀制度中一种祭法,仅积薪而燎之。燎祭是远古时期极其重要的一种祭祀神灵的仪式,属于当时整个氏族的头等祭祀典礼。燎祭是祭祀上天(主要是雷神),祈求雨水,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的一种祭天仪式。燎祭是非常古老的巫术仪式,其燎祭的原始对象是天神,而殷人盛行燎祭,其主要功利性目的是求雨。“柴”人与祭祀的神职有关,擅长堆积柴垛和构筑柴篱技能,柴人以此司职为氏族原始崇拜的徽记象征。

柴姓演变 源于炎帝的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高傒十代孙),以先祖名字为氏。高柴也是孔子的学生,其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奉高柴(高傒十代孙)为柴姓得姓始祖。

柴姓名人 ——柴绍(571—638年),隋唐时期名将,山西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公,被唐太宗至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荣(921—959年),后周世宗皇帝,史书记载柴荣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柴成务(934—1004年),字宝臣,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明天启《衢州府志》作衢州江山(今浙江省江山市)人。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戊辰科,35岁的柴成务状元及第。是大宋王朝第一位浙江籍状元,也是衢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柴成务著有文集20卷,《宋史·本传》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