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姓

冉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冉”姓族徽由“形如‘冄’带细毛柔弱下垂的环状及圆形的太阳状”组成。表明冉人为神农炎帝后裔,“冄”是植物造型,象征微风吹拂下的柳条,“冉”则是用柳条、竹条编织的劳动工具。后世将其义引申同髯,即人脸两颊的胡须,表现为男人胡须。冉人为农耕始祖炎帝嫡裔,擅长柳编竹编工艺,心灵手巧,男人长髯飘飘,阳刚伟岸,女人以花环披挂,更显得恬淡妸娜之美。

冉姓演变 1.源于高辛氏,出自帝喾之后,属于以古部落名称为氏。帝喾为炎帝部落联盟首领时,其属下联盟是由八个大部落组成的,其中即有冉氏部落。2.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十子季戴,武王封之于磾(今四川茂县),称冉季戴,以有令名于天下而辅佐成王。其后世子孙以封邑名聃为姓,后去耳旁为冉姓。3.出自楚国叔山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形成两支,一支仍以祖姓为叔山氏,一支以祖字为姓,称冉氏,形成冉姓一支。

冉姓名人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少孔子29岁。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冉求(前522—?),即冉有,字子有,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因为冉求做了季孙氏的家臣,帮助季孙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所以孔子对他极其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