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仇(qiú),“仇”姓族徽以两只齐头并进,大小、方向,犹如一个模板复制出来而一模一样的鸟儿表现仇姓族人的形象。《说文解字》释:“仇,雠也。”注: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汉字简化将仇、雠合并为仇(chóu),使雠渐渐从日常用字中淡化。《尔雅·释诂》释:雠(chóu)似乎更符合真实意涵:“雠,匹也,合也。”,而《三苍》释为:“对也”更点出了其校对的原意——校雠(校正与核对)。中华民族汉文字校雠源远流长,承先启后,连绵不断。自从有了文字以后,由于需要逐步出现了文字的传递、传播和积累,从而出现了文字的复制。早期的甲骨书、石头书、简牍书和帛书等,都是这种文字复制品。在这种复制过程中,必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误差,这就需要通过“校”来改正。据史载中国校事的出现,距今大约已有五千年。有文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校事,是距今约2800年的西周宣王时期正考父校先商王朝的《商颂》,被记载在春秋鲁国太史左丘明编写的《国语·鲁语》之中。正考父通过校事,还《商颂》以本来面目。颂这种诗体配以乐谱、伴以舞蹈来表演,所以正考父请求“乐官之长”周太师来校正。从中可以看到后世“通儒校勘”和今天“专家外校”的传统,也可以看到一个认真严肃的校雠者应有的念往思来、超越小我的情怀。中国历代校雠家所遵奉的“不诬古人,不惑来者”,“于己甚劳,为人则甚忠”的校雠精神,现代校对人所遵奉的“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和社会负责”的校对准则,应该说也正是对正考父那种超越小我和时空情怀的继承和发扬。仇人当为司校雠之职传承,以雠之徽记为从事核对校正工作象征,表明其工作秉持一丝不苟,分毫必纠的原则。后世经《左传》演绎,曰:“佳偶曰妃,怨偶曰仇。”引以称同伴、配偶。妃为佳偶。仇(chóu)经后世演绎,则延伸有深切的怨恨之义,词汇仇雠指冤家对头。
仇姓演变 1.出自九姓,源出殷末三公之一的九吾氏。夏代时,九吾氏为诸侯,商代立国号九,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亻字旁为仇姓。2.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据《元和姓纂》载,仇牧为在蒙泽(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北)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3.出自侯姓所改。据《魏书》载,南北朝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氏养子,故改仇姓。太武帝时,他以平凉州功高,拜为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此支仇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
仇姓名人 ——仇牧(?—682年),南阳人氏。仇牧是我国忠义传统的最佳楷模。《左传》介绍说,仇牧是春秋时期宋泯公的大夫,后来宋万要杀泯公,他急忙前往救主,可惜已迟,在宫门正遇宋万,其手持长剑,口出叱声,扑杀那个弑君的国贼,可惜寡不敌众,终遭杀害。仇氏后人奉仇牧为仇姓始祖。——仇英(约1498—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中国明代绘画大师,吴门四家之一。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与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仇兆鳌(1638—1717年),清代名士,字沧柱,自号章溪老叟。《杜诗详注》是他以二十多年的时间编著成的书,他对这部书,用力甚勤。其网罗之广,引证之博,几乎包括了他以前的一切著作,是一部具有集注集评性质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