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邢”姓族徽由“左边垒土建筑的井字形城廓高台与右边的‘邑,阝’”组成。自古以来,人们择水而居,挖井而聚,后世依井田规制而成市井之谓。市井,泛指街市,是古代城邑中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见《初学记》卷二四:“或曰:古者二十亩为井,因井为市,故云也。”“邢”,古通“井”,《康熙字典》辞释:“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上古时期黄帝曾居住在邢台轩辕之丘(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此后邢地成为繁荣之地,商周时期,祖乙曾建都于此,邢侯建国于此,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字得名由来。到秦始皇平定六国,命丞相李斯以小篆字统一天下文字,李斯乃选定合井、邑二字为一字的“邢”字为邢地的专有称呼,此后邢字延续至今。《易经》曰“井,德之地也”,故邢人崇尚圣德。邢姓徽铭构图表明,邢人当为黄帝嗣商,擅长垒土高筑墙垣楼台,挖井通衢构建以市井为单位,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邢台城廓的氏族,以司职和发明为姓。
邢姓演变 1.源自黄帝嗣据《左传》载:“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明白指出了邢姓是3000年前制礼作乐的周公的后代。春秋时代的邢国被卫国并灭之后,周公的这一支子孙纷纷“以国为氏”而为邢,有的安土重建家园,有的则不甘忍受亡国之耻,陆续出奔到其他各地,开创新的天地。故邢氏的先人由河北播迁到了别处。2.出自春秋时的晋国。《姓考》记述:“晋大夫韩宣子之族食采于邢,后以为氏,望出河间”。邢邑在今河南温县东平皋故城,一说在今山西河津。晋国是姬姓诸侯国,晋国公族系源于姬姓,韩姓也是源于周文王姬昌的后裔唐叔虞,他们的子孙后来由于食采于邢而以地为氏,发展成为邢姓家族的另一支。所以,如果追根究底,这一支邢姓系周文王姬昌幼子唐叔虞之后,也是黄帝后裔。尽管这两支邢姓得姓的时间、地点不同,实际上就是血缘相同的一家人。第二支邢姓的发源地,就是《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夏,伐取邢丘”的“邢丘”之地,该地位置已知即为今河南省温县东的平邢古城。
邢姓名人 ——邢劭(496—569年),字子才,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北)人,北朝大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北朝三才”之一。10岁即能作文,为当时名士所赏识。北魏孝明帝继位,授奉朝请,迁著作郎,累官中书侍郎、尚书令,加侍中。北齐建立,出为骠骑将军、西兖州刺史,累迁太常卿,兼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卒于任上。有文集30卷,辑有《邢特进集》。——邢昺(932—1010年),北宋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擢九经及第,官礼部尚书。所撰《论语正义》,讨论心性命理,为后来理学家所采纳。所撰《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邢侗(1551—1612年),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临邑县(今山东)人。明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书法为海内外所珍视。与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并称“晚明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