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姓

蒲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蒲”姓族徽由“艸、香蒲草、草席编”组成。清代段玉裁注:“蒲,水艸也。或㠯(yǐ同以)作席。周礼·祭祀席有蒲筵。从艸。浦声。来源于封邑名。”蒲姓应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上古时人在蒲草嫩时用作食物,充分成熟后可用以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其时大量生长蒲草的地方被视作吉祥之地。蒲人视蒲草为天意恩赐,以智慧施以巧手,擅长利用居住地的蒲草编席,用于居家以及设筵。以至于宫廷盛大的祭祀之席也少不了蒲草织品,并被郑重其事地编入了《周礼》,以示正统。《礼记·玉藻篇》细述礼玉之六瑞更是专门规制了南爵应执蒲纹玉璧以彰显身份。可见当时的贵族阶层视蒲草为祥瑞之物,蒲人有幸居住蒲地则为高贵之族。后世的“端午节”也视无蒲草而不成节。

蒲姓演变 1.源自姒姓,出自远古舜帝之师蒲衣,以先祖名字为氏。舜帝时,十八岁的蒲衣为舜帝之师,其成天穿着用蒲草编织的衣服,自称“蒲衣子”。后舜帝欲将天下赐予他,他却坚不领受,并离开舜帝隐居了起来。蒲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2.源于己姓,出自夏王朝时期舜帝裔孙的封地,属以封邑名称为氏。史传,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为姓氏者,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3.源于高阳氏,出自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属以国名为氏。春秋时期,帝少昊后代的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世代相传至今。4.出自东晋时期氐(dī)羌西戎酋长苻洪,属以植物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蒲氏出自嬴姓,是上古有扈氏后代,世袭为氐羌西戎的酋长。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蒲洪(氐族人,后改姓名为苻洪,著名的前秦君主苻坚的祖父)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继为蒲姓。

蒲姓名人 ——蒲道源(1260—1336年),元代散曲家,诗人,字得之,号顺斋。世居眉州青神县(今属四川省),后徙居兴元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初为郡学正,皇庆二年(1313年)征为翰林编修,进应奉,迁国子博士,延祐七年(1320)辞归。年七十被召为陕西儒学提举,不赴。著有《闲居丛稿》。他所著的《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蒲松龄(1640—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辅周(1888—1975年),现代中医学家,四川梓潼人。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精于内、妇、儿科,尤擅治热病。伤寒、温病学说熔于一炉,经方、时方合宜而施。在几次传染病流行时,他辩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为丰富、发展中医临床医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曾任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