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谈”姓族徽由“虎字头虍和连绵的山丘状”组成,跟篆字“虚”(墟)结构相同。《说文解字》释:“虚,大山丘。崐仑丘也被称为崐仑虚。古代的行政区划法是: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也称作‘虚’。”上古时期金天氏少昊后裔中的炎(帝)族首领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称炎国,亦称郯(tán)国。即由四邑建成的丘状的都城。谈姓族徽构图元素中的虍头表明:谈人乃炎帝嫡裔西方白虎少昊后代嗣子,曾于炎地建有都城,巍峨而壮观,其光荣和骄傲的过往为后代子孙所津津乐道。春秋时代郯国国君郯子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典章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郯子不仅以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也以高深的学养使孔圣人顶礼膜拜,更以“鹿乳奉亲”成为了中华民族“二十四孝”至善至孝传统的楷模。惜乎滚滚尘烟带走了昔日的荣耀与繁华,残垣断壁留下了无限的苍凉与虚幻。一如谈姓徽记中的“大丘”图案的左笔是断线的表达,而右笔是婉转绵延的希望,似乎在勉励谈人继承先辈传统,奋发图强,争取更大光荣。这才是变“郯”为“谈”,口口相传,言言相谈的缘由。
谈姓演变 1.源自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之谈国,又名为郯国,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谈。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谈、谭、席,晋大夫籍谈之后”。“籍”,本义是指国政典籍、文献、史册等。籍氏,就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即诸侯下的大政太史官。至秦朝末期,有籍氏族人为避项籍(字羽,史书多称项羽)之讳,以先祖籍谈之名改姓谈氏、席氏、谭氏者。谈氏、谭氏、席氏等姓氏,世代相传至今。3.源于已姓,出自周武王给古帝少昊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被封于炎地(今山东临沭郯城),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偏旁,从而炎国演化为谈国,亦称郯国,国君称谈子,亦称郯子,子爵,周武王将其归附于宋国所辖制,成为宋国的附属国。谈国灭亡后,其贵族子孙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谈氏、或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谈氏正宗。
谈姓名人 ——谈泰(生卒年不详),字阶平,一字星符。清上元人。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举人。清代著名科学家、数学家。——谈家桢(1909—2008年),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30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镐生(1916—200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美国康奈尔大学数学、力学航空学博士。著名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