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尚”姓族徽从构图看,通向姓,均源自游牧民族,以生活中擅长的发明取姓。“向”的本义是指朝北的窗口或烟囱口,而“尚”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上部开启的天窗,确保采光效果。“尚”姓徽记图案神似“撮罗子”又称“斜仁柱”或“撮罗昂库”,是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东北狩猎和游牧民族的一种圆锥形“房子”。“撮罗”是“尖”,“昂库”是“窝棚”,这是赫哲人的叫法;“斜仁”是“木杆”,“柱”是“屋子”,这是鄂伦春、鄂温克人的叫法。把两种名称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这正是“撮罗子”最主要的特征。撮罗子的选址,是在地势较高、阳光能照射到,而且水和柴草就近可取的平坦之处。其盖造方法,是用三五根约碗口粗细上有枝杈的木杆,相互交合搭成上聚下开的骨架,然后再用30根左右木杆搭在骨架之间捆绑固定,在南面(或东面)留出门,即基本成型。木杆搭起的只是“屋架”,外面还要覆盖才能遮风挡雨。按照季节的不同,分别用桦树皮、草帘子和犴、狍等兽皮,做成自上而下一层压一层的围子,绑在木杆上,门帘则夏用草或树条编,冬用狍皮做成。撮罗子内的空间,高约一丈,地面直径一丈二三尺。北面(正面)是安放神位之处,最为尊贵。基本原则是以北为尊、以男为尊。其实际使用风俗中还带有许多古老观念的色彩。“尚”的姓氏图案基本上贴近“向”的原意,构造注意通风安全,特别强调屋子的上方充分考虑采光的因素,反映出当时的人们感恩上天给予的太阳恩赐,更视阳光为生活的必需。随着游牧民族融入华夏中原,其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改变。当然其擅长的工艺技术也随之带入了中原,于是尚的释义也随之有了变化和演绎。见:“尚,上也。”——《广雅》“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书·孔安国序》
尚姓演变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后裔,以祖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他的后代子孙便以他名字为姓,称为尚姓。2.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为姓。3.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的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有管理、负责和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的宫廷官吏。这“六尚”之官的后裔,有的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
尚姓名人 ——尚彤庭(生卒年不详),清代陕西长武县城内文庙巷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进士。四十四年(1705年),应京博学鸿儒科试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管掌国史文翰,备左右顾问,曾任雍正帝师。——尚云祥(1864—1937年),武术家,形意拳大师,尚氏形意拳创始人。尚云祥先拜李存义为师,后得郭云深真传。他体弱瘦小,身高不足1.6米,但却以“大杆子”“半步崩拳”“丹田气打”及实战武功名震武林。曾被清朝大内总管李莲英聘请护院,曾在李存义在北京的沛城镖局,保定的万通镖局主持镖局。——尚小云(1900—1976年),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南宫市。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