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嵇”姓族徽由“1.占卜状;2.稽首礼;3.山”组成。1.占卜状的构图表明:上古夏王朝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曾是大禹召集天下诸侯开会的地方,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大禹逝世后就埋葬在会稽山,他的后代在会稽山上建立了宗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其时盛行以大乌龟作祭祀之用,以乌龟壳作占卜祭祀及刊刻记录时间、地点、场景、应谳之用,龟的肉身则作祭品。2.稽首:指行稽首礼,是古代的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国君对于神之至尊者或者向臣表示极度尊敬时,行稽首礼。3.山:指会稽山(浙江绍山)。禹帝葬于会稽山麓。现存有大禹陵景区,大禹陵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禹祭典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00年前的夏王朝,为守护大禹陵,专门设有守陵人一族,他们恪尽职守,世代生活于此,取禹帝姒氏为姓。直到今天绍兴市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姒姓后裔尚有150户人家,400多人。全国有大约2000人。综上所述,嵇姓徽记表明稽人为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司职。稽转变为嵇姓见嵇姓演变一。
嵇姓演变 1.嵇姓始于夏朝君主少康即位后,将其子季杼封于会稽,专门主持禹帝的祭祀活动,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的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会稽氏。到了汉朝初年,会稽氏族人迁到豫州南部谯郡嵇山(今安徽亳州蒙城一带),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旨”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字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源流明晰。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遂将姓改为嵇氏。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2.据《魏书·官氏志》上记载,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嵇姓名人 ——嵇康(224—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40岁。——嵇璜(1711—1794年),清代大学士、水利专家。字尚佐,字甫庭,晚号拙修,无锡城内学前街人,河道总督嵇曾筠之子。无锡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四个半宰相,嵇曾筠、嵇璜父子便是其中的两位。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嵇璜卒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终年84岁。卒赠太子太师,谥文恭。有《治河年谱》传世。他是清代著名水利专家,书法也享有盛名。清袁牧《小仓山房集》称他“精小楷,能于胡麻上作书。”——嵇汝运(1918—2010年),上海松江县人。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毕生致力新药研究,在抗血吸虫病新药、金属解毒药物、抗疟疾新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感染新药等方面成果卓著。他倡导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注重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为我国“化学药理学”的创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嵇院士一生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获得多项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被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的称号;先后荣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