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亓姓族徽构图由“祭坛、祭坛之上左右祭拜的人”构成。此构图与中华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有关。《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jī),成人之礼。”《仪礼·士冠礼》载,贵族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要挑选吉日,选定来宾,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是日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女子的成年礼叫作“笄礼”。《说文解字》曰:“笄,簪也。”“笄”就是古人盘发后插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开始加笄,谓“及笄”。发式的改变意味着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已经成年,可以嫁人了。
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宫室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行为举止的训练。亓姓徽记构图以长长的头发以一根簪子冠笄之后,犹如人生的舞台开启。不分男女均应遵德守孝,担责任职,完成人生使命。见《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亓姓源于从事主持男女成人“冠笄礼”的礼仪官,专业指导成人礼仪仪式的程式、规定、规矩,对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进行道德、仪容、教养、孝道等各方面的培训教化,使之懂得成年后应承担的家庭及社会责任,敬天、敬地、敬父母亲人,更应树立担当与责任。亓人以司职取姓。
亓姓演变 亓姓源流较为单一,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冠笄礼的官职。冠笄礼是少年成长为成年,举行的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转为成年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任官的后代为纪念先人取的姓,称丌官氏。后世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亓氏和丌官氏姓源相同。
亓姓名人 ——亓官氏(?—485年),孔子夫人,孔子19岁时结婚娶的夫人。春秋宋国人。德言容功,四德兼备。——亓之伟(1581—1644年),字坦之,号超凡。明万历九年(1581年)出生于山东莱芜羊庄村。天启三年(1623年)考中进士,初为成安知县,不久调直隶大名府浚县知县,到任后凡权势书札概不启封,不受私请,以强直闻名,士民服其铁石之操,称为“铁面”。后历任户部司郎中,河间知府,山西阳和兵备道等。崇祯十七年(1644年)因不降李自成被杀,以身殉国,时年64岁。——亓斗南(生卒年不详),明代莱芜人,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