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甘”姓族徽由“压汁用的两个石辘及放置其中的甘蔗或甜菜”构图。形似工具,甘字含义引申为可口、甘甜、甜美之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制糖历史。史前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三个阶段,而制糖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一次重大飞跃,也使得糖从昔日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转变为普罗大众的日用品。甘姓徽记构图寓示甘人为最早发明了制糖技术、提高甘蔗压榨率的氏族。原理是:以两个圆形的石辘,上面有两个杆,需要两头水牛拉动。当左边的石辘转动后,通过具有齿轮作用的木块,带动右边的石辘转动,两个石辘之间有合适的缝隙,甘蔗从中喂进转动的石辘,两个石辘转动后产生压力,压榨出甘蔗汁,甘蔗汁流入预置的容器中,这样就完成了甘蔗榨蔗汁。其后再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黏稠),便于储存食用。甘人久居南方,具有高度的智慧,给世人带来了甘甜、甘美的生活享受。
甘姓演变 1.源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鄠(hù)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跟每一个甘姓人的关系,都极为深长。4.出自春秋时甘国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甘姓名人 ——甘德(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齐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的先驱之一。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书里还记录了木、火、土、金、水等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并指出了它们出没的规律。——甘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左丞相、齐国上卿。曾拜于史举学习,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先后为秦国平定汉中,攻取宜阳。后来,遭到向寿、公孙奭等人的谗言诋毁,在进攻魏国时投向了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小神童,楚国下蔡(今颍上干罗乡)人。出身于当时秦国的名门,是秦武王左相甘茂的孙子,年12岁事秦相吕不韦从政,做事胸有成竹,善于言辩,为秦国使于赵国,赵王不但躬亲郊迎,而且在甘罗的伶牙俐齿之下,心甘情愿地割五城以事秦。结果,未费一兵一卒而净得五城。甘罗回到秦国之后,就被高拜为上卿,为后世留下一段充满传奇意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