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姓

宁姓

古玉徽铭实物图

古玉徽铭手绘图

徽铭释义 “宁”姓族徽以天鼋龟背示人,阐明其为轩辕黄帝嫡传子裔。宁与褚当系出一脉,同源同宗(见褚姓释义,褚有贮藏义)。宁之构图昭示为衣食足,方能安宁、祥和,此一徽记标记与春秋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的治国理念经纬源流如出一辙,高度吻合。

宁姓演变 1.源于春秋时卫大夫宁俞(卫武子)之后。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2.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上古周朝时,卫国有位公族叫卫成公,卫武公将其儿子姬季亹(wěi音伟)封于宁邑(今河南省修武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宁氏,世代相传姓宁。据《元和姓纂》四十六:“甯,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季亹,食采于甯,弟顷叔生跪,跪孙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宁氏发祥于春秋时代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有古老家世传续。

宁姓名人 ——宁戚(生卒年不详),卫国(今河南卫辉)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拜宁戚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成就“春秋五霸之首”主要辅佐者之一。宁戚为了在齐国谋得官职,在穷困无以自达时,在城外暮色中喂牛车下,击打牛角而悲吟“商歌”,终于惊动齐桓公并以任用。后世遂以“宁戚饭牛、宁戚歌、饭牛歌、叩角行歌、扣角歌、商歌、康衢歌、宁牛”等描写怀才而未遇的困苦窘迫;抑或用“舍牛相齐、齐歌入相”等表示自荐求仕的愿望得以实现。——宁调元(1883—1913年),字仙霞,号太一。湖南醴陵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次年创办《洞庭波》杂志(后更名《汉帜》)。萍例醛起义爆发,回国赶往参加,在岳州(今岳阳市)被捕。三年后获释,至北京办《帝国日报》。武昌起义后在两湖从事革命工作。1912年在任上海《民声日报》主编,旋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1913年宋教仁被暗杀,到汉口秘密活动讨袁,被黎元洪逮捕,在武昌遇害,时年40岁。有《太一遗书)留世。——宁协万(生卒年不详),字楚禅,号邦和,湖南长沙人。华兴会会员,1923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国立北平大学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职务,编写史料和法学著作。著有《国际公法》《最近政治史》《宁卢讲义录》《现行国际法》《西征记事》等。